《过建阳二首》
时间: 2025-01-04 08:36: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建阳二首》 ——刘克庄
溪上重来两鬓丝,岂知拙政久犹思。
旄倪欲见叶公面,香火共存朱邑祠。
争劝令君持酒盏,不容老子闭车帷。
谁言俗薄今非古,我与斯民各秉彝。
白话文翻译:
在溪边重游时,看到自己两鬓已白,谁能知道我在拙政园中长久的思念呢?
旄头的朋友想见叶公的面容,香火与祭祀共同存在于朱邑的祠堂。
争相劝你举起酒杯,不让老子我闭上车帷。
谁说如今的风俗比古代薄弱?我与这些百姓各自坚守着传统。
注释:
- 溪上:指在溪边。
- 重来:再次来到。
- 鬓丝:指鬓发,形容年华已逝。
- 拙政:指拙政园,古代园林,作者对此地有深厚的情感。
- 旄倪:指朋友,特指对朋友的称呼。
- 叶公:指叶公好龙的故事,寓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香火:指祭祀用的香火。
- 朱邑: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地方。
- 老子:指自己,常用于谦称。
- 闭车帷:指不外出,停留在车内。
- 俗薄:风俗薄弱。
- 秉彝:坚持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洮溪,南宋诗人,擅长诗、词、文。其诗风清新,内容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变迁剧烈,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冲突,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过建阳二首》以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对溪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感伤。开头两句,诗人以自我为中心,描绘两鬓的白发,暗示时光的流逝,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拙政园的眷恋。接着提到旄倪的友人,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提到香火和祠堂,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渴望。
在酒盏的劝酒中,诗人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岁月已过,依然愿意与朋友共饮,享受生活的乐趣。最后,诗人质疑当代风俗的薄弱,强调自己与百姓之间的传统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社会意义。
整首诗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思考与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上重来两鬓丝:在溪边再次来访时,发现自己的两鬓已白,感慨时光荏苒。
- 岂知拙政久犹思:谁能想到我在拙政园中思念已久,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旄倪欲见叶公面:朋友希望见到叶公,显示出对友谊的渴望。
- 香火共存朱邑祠:祭祀的香火与祠堂共同存在,象征着对传统的敬仰。
- 争劝令君持酒盏:朋友们劝我举杯畅饮,不想让我独自沉浸在思考中。
- 不容老子闭车帷:不让我闭上车帷,传达出渴望参与生活的态度。
- 谁言俗薄今非古:质疑当代风俗的薄弱,反映出对传统的坚守。
- 我与斯民各秉彝:我与这些百姓各自坚持着传统,强调文化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鬓丝”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香火共存朱邑祠”与“争劝令君持酒盏”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述,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多重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经历的感慨,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在变迁中对友谊与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鬓丝:代表着老去与对往昔的追忆。
- 酒盏: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 朱邑祠: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开头提到的“溪上重来两鬓丝”想表达什么?
- A. 对友人的思念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赞美
-
“香火共存朱邑祠”中“香火”指的是什么?
- A. 食物
- B. 祭祀用的香
- C. 烟火
-
诗人通过“谁言俗薄今非古”想表达什么?
- A. 现代风俗比古代更好
- B. 现代风俗没有古代厚重
- C. 现代与古代风俗没有关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战乱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刘克庄的《过建阳二首》同样展现个人情感,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而刘克庄则更侧重于个人与传统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选读》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