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雪三首
作者: 林逋 〔宋代〕
原文展示:
皓然窗户晓来新,
画轴碑厅绝点尘。
洛下高眠应有道,
山阴清兴更无人。
寒连水石鸣渔墅,
猛共松篁压寺邻。
酒渴已醒时味薄,
独援诗笔得天真。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窗户透出皎洁的光辉,
画轴和碑厅里没有一点尘埃。
在洛水之滨高卧的人,应该有其道理,
而在山阴的清幽之地,更是无人打扰。
寒风使得水石发出声响,
松树和竹林压迫着邻近的寺庙。
酒渴已醒,味道变得淡薄,
我独自提笔,写下这份天真。
注释:
- 皓然: 明亮而洁白的样子。
- 画轴: 指画卷,古代的画作多以卷轴形式保存。
- 碑厅: 存放碑刻的厅堂,通常是供奉先贤或记录历史的地方。
- 高眠: 指高卧,安静地休息。
- 清兴: 清幽的兴致,指宁静而愉悦的心情。
- 渔墅: 渔人的小屋,指靠近水边的居住地。
- 猛共: 猛烈地相互交融,这里指寒冷的气候。
- 松篁: 松树和竹子,常见于山林中。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洛下高眠”,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隐居于洛水之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而“山阴”则常常被诗人用来指代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君实,号称“林隐”,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隐逸的生活方式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疏离。
创作背景: 这首《雪三首》在雪天写成,反映了诗人对雪景的感受和心境的描绘,诗中流露出一种清幽、孤独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雪三首》展现了林逋对雪景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诗的开头以“皓然窗户晓来新”展现了一幅清晨雪后的美丽图景,窗外的雪光照亮了整个房间,给人以清新之感。而接下来的“画轴碑厅绝点尘”,则将诗人的居所与雪的洁白相联,暗示出一种清雅脱俗的生活状态。
在“洛下高眠应有道,山阴清兴更无人”中,诗人以隐者自居,传达了对高雅生活的追求。这里的“道”不仅指生活的哲理,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接下来的描写“寒连水石鸣渔墅,猛共松篁压寺邻”,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两句“酒渴已醒时味薄,独援诗笔得天真”,道出了诗人在清淡的生活中与孤独相处的状态,强调了创作的纯粹与真实。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清新、高远的理想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清晨的雪景,窗户外的雪光透入室内,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 第二联则通过“画轴”和“碑厅”来营造一种宁静的环境,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 第三联表现出诗人对高卧于洛水之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环境的清幽与无人打扰。
- 第四联通过“寒连水石鸣”和“猛共松篁压寺邻”展现出自然中的声音,进一步加深对环境的描绘。
- 最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创作的热情。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寒连水石鸣”使自然景物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工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修辞能力。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
意象分析:
- 皓然: 象征着纯洁与清新,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理想。
- 高眠: 代表隐士的安逸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的超脱。
- 寒连水石: 传达出自然的活力与生动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林逋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高眠”是指?
- A) 在高处睡觉
- B) 高兴地睡觉
- C) 隐士的生活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隐逸生活
- C) 战争
- 这首诗的作者是?
答案:
- B) 林逋
- C) 隐士的生活
- B) 隐逸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
-
诗词对比:
-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现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哲理,但侧重于离别的哀愁,而林逋则更偏向于隐逸与宁静的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