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山寺》

时间: 2025-01-01 14:33:00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意思解释

盱眙山寺

原文展示: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盱眙县附近的山寺景色。寺院坐落在山崖上,寺门显露在外。悠扬的钟声飘过淮河口,一条小路通向云雾缭绕的山根。年长的竹子在微风中发出轻柔的声音,清澈的池水映照出古老的源头。高僧在禅榻上轻拂经卷,和我聊着天,直到黄昏来临。

注释:

  • 下傍:在……旁边。
  • 盱眙县:古代地名,今为江苏省盱眙县。
  • 山崖露寺门:寺庙依山而建,山崖上显露出寺门。
  • 疏钟:稀疏的钟声,形容钟声悠远。
  • 淮口:淮河的出入口。
  • 虚籁:空灵的竹笛声。
  • 古源:古老的水源。
  • 高僧:年长的和尚。
  • 拂经榻:轻轻拂动经卷的座位。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涉及明显的典故,但“高僧”与“茶话”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禅宗与茶文化的尊重与融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景熙,号称林和靖,北宋诗人,以清丽的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传达隐逸的生活情趣,反映出他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林逋隐居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山水、寺院生活的热爱,以及与高僧的交流所带来的心灵慰藉。

诗歌鉴赏:

《盱眙山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描绘了盱眙县的山寺,展现出一种依山傍水的静谧之美。诗中“疏钟过淮口”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恬淡悠远的气氛,仿佛钟声与自然融为一体,令人心生向往。接着,诗人通过“竹老生虚籁”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古老与安静,象征着长久的宁静与智慧。

“池清见古源”则描绘出一幅清澈见底的池水景象,反映出自然的纯净与神秘。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与高僧的交谈,展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交流,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哲理与内心的平静。整首诗以“茶话到黄昏”结束,给人一种温暖与宁静的归属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沉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 描述地理位置,寺庙依山而建。
  2.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 表现钟声的悠远以及通向云端的道路。
  3.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 竹子发出空灵的声音,清水映照出古老水源。
  4.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 高僧在禅榻上轻拂经卷,和我闲聊到日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钟声、竹声等自然声音与内心的宁静联系起来。
  • 拟人:将竹子赋予生动的声音,增强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池清见古源”与“竹老生虚籁”形成对照,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着清静与宗教信仰。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平和。
  • 竹子:象征长寿和淡泊的品格。
  • 池水:象征着清澈与纯净,反映心灵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盱眙县”位于哪个省份?

    • A. 江苏省
    • B. 浙江省
    • C. 安徽省
  2. 诗中“高僧拂经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境?

    • A. 忙碌的生活
    • B. 宁静的交流
    • C. 高强的武艺
  3. “池清见古源”中“古源”指的是什么?

    • A. 旧的建筑
    • B. 早期的文化
    • C. 清澈的水源

答案:

  1. A. 江苏省
  2. B. 宁静的交流
  3. C. 清澈的水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隐逸生活的诗作。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林逋《盱眙山寺》王维《鹿柴》
    • 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生活的安宁,但林逋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传记》
  • 《山水诗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