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不嫌髭白,白髭何自落。
虽然失丑衰,将恐日髭薄。
有生无不老,岁事看秋箨。
一身忧已大,毫发谁能度。
白话文翻译:
我并不嫌弃自己的白发,白发又何必自己掉落呢?
虽然失去了年轻的美貌,我将来恐怕白发会越来越稀少。
人生在世没有不变老的,岁月的变迁就像秋天的竹子一样。
我一生的忧虑已经很深重,谁能去衡量这些忧愁呢?
注释:
- 髭:胡须,这里指代白发。
- 自落:自然掉落,这里指头发的掉落。
- 失丑衰:失去年轻的美貌,衰老的样子。
- 日髭薄:日益稀少的白发。
- 岁事:岁月的事情,这里指时间的流逝。
- 秋箨:秋天的竹子,竹子的叶子在秋天会枯萎。
- 毫发: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比喻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溪,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尤其以古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自感二首》是梅尧臣对自身衰老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变迁、衰老无奈的感受。诗作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体现出一种淡泊的哲学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白发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衰老的无奈与思考。开头两句“我不嫌髭白,白髭何自落”表面上是对自己白发的接受,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岁月流逝的感伤。作者似乎在告诉自己,不必因为衰老而自怨自艾。然而,接下来的“虽然失丑衰,将恐日髭薄”则显示出一种对未来的隐忧,白发的稀少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有生无不老”一句透出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岁月的流逝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正如竹子在秋天的枯萎一样自然。“一身忧已大,毫发谁能度”则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沉重,尽管外在的变化无法控制,但内心的忧虑却是无处不在,难以消解。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交织,使得全诗既有哲理的深邃,又有情感的真实。梅尧臣通过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人对衰老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不嫌髭白,白髭何自落:表达了对白发的平和态度,似乎在反问为何要因为衰老而感到沮丧。
- 虽然失丑衰,将恐日髭薄:尽管不在意衰老,但对未来的担忧显露无疑。
- 有生无不老,岁事看秋箨:强调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岁月如秋的竹子般不可逆转。
- 一身忧已大,毫发谁能度:忧虑的沉重感让人难以承受,彰显了对生命困境的深切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的流逝比作秋天的竹子,生动形象。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句式整齐,增强了音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白发和衰老的思考,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坦然面对人生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髭: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无情。
- 秋箨:象征生命的枯萎与自然的规律。
- 忧虑:隐喻内心的挣扎与对生命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感二首》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岁事”指的是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年龄的增长
c) 生活的烦恼
d) 自然的变化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愉悦
b) 悲伤
c) 坦然
d) 愤怒
答案:
- b) 宋代
- a) 时间的流逝
- c) 坦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梅尧臣的《自感二首》更侧重于对个人生命的反思,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生命中的离别与思念。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都是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梅尧臣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