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惠思》

时间: 2025-01-04 10:47:45

大车高马尘塞轨,弄石洗泉人不喜。

慨然摆落还吴都,归心劲於弦上矢。

强弩发复开,矢往不可回。

常应笑燕子,时能海边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惠思
梅尧臣

大车高马尘塞轨,
弄石洗泉人不喜。
慨然摆落还吴都,
归心劲於弦上矢。
强弩发复开,
矢往不可回。
常应笑燕子,
时能海边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惠思的离去场景。大车高马扬起的尘土掩盖了道路,洗石泉水的地方却没有人喜欢。诗人感慨地摆脱了繁华的吴都,心中归家的愿望如同弦上即将发射的箭。强弩发射后,箭矢无法再回头。燕子常常嘲笑我,时而能够飞到海边。

注释

  • 大车高马:指的是高大的马车,象征繁华与喧嚣。
  • 尘塞轨:尘土遮蔽了道路,形容环境的嘈杂与不快。
  • 弄石洗泉:指在溪水旁玩石头洗涤的情景,表达一种闲适的生活。
  • 慨然:感慨地,表示一种抒怀的情绪。
  • 吴都:古代吴国的都城,象征繁华的生活。
  • 归心劲於弦上矢:归家的心情像弦上待发的箭,形象地表现了急切的心情。
  • 强弩:意指力气大的弓,暗喻诗人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约1002-1060),字子云,号天觉,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律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僧人惠思的惜别有关,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喧嚣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送僧惠思》是一首蕴含深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尘土与归家的心情,展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首句“大车高马尘塞轨”用形象的场景描绘了繁华的喧闹,暗示了生活的繁杂与不如意。接下来的“弄石洗泉人不喜”则描绘了另一种宁静的生活,但却没有人愿意停留,反映出对喧嚣的厌倦与对宁静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归心劲於弦上矢”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归心,强烈的情感仿佛箭一般,发射而出,无法回头。最后的“常应笑燕子,时能海边来”则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燕子在海边飞翔,象征着自由与洒脱,诗人却仍被尘世牵绊,无法如燕子般随心所欲。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车高马尘塞轨:描绘出旅途的喧嚣,暗示繁华背后的疲惫。
    • 弄石洗泉人不喜: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
    • 慨然摆落还吴都:感慨脱离繁华,向往简单的生活。
    • 归心劲於弦上矢:用弦上箭的比喻表现急切的归心。
    • 强弩发复开,矢往不可回:归心已发,无法回头,象征着决心。
    • 常应笑燕子,时能海边来:自嘲于燕子的自由,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弦上矢”比喻归心,生动形象。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情感,表现诗人的自嘲。
    • 对仗:如“强弩发复开,矢往不可回”,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反映了对繁华生活的厌倦与对宁静归宿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尘土:象征繁华、喧闹的生活,表明诗人对尘世的厌倦。
  • 石与泉:宁静与自然,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弦与矢:象征归心与决心,突显急切情感。
  • 燕子:自由与洒脱,反映诗人与自然的距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车高马尘塞轨”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a) 乡村的宁静
    b) 喧闹的城市生活
    c) 自由的飞翔

  2. 诗人用什么比喻表达归心的急切? a) 海边的燕子
    b) 弦上待发的箭
    c) 高马大车

  3. 诗中的“常应笑燕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燕子的羡慕
    b) 对燕子的厌恶
    c) 对燕子的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送僧惠思》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而后者则通过壮阔的景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与情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