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时间: 2025-01-14 01:13:19

欲渡巨少,必假方舟。

橹棹俱全,风帆两便。

夜观星月,昼视云山。

万里之遥,一瞬可到。

人心尽畏波涛险,未必被涛险似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渡巨少,必假方舟。
橹棹俱全,风帆两便。
夜观星月,昼视云山。
万里之遥,一瞬可到。
人心尽畏波涛险,
未必被涛险似心。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要渡过大海与小河,必须依靠船只。
要有足够的桨和帆,才能顺风而行。
夜晚观望星月,白天眺望云山。
即使相隔万里,也能在瞬间到达。
人心总是害怕波涛的险恶,
却未必察觉,波涛的险恶如同心中所惧。

注释:

  • 巨少:指大海和小河。
  • 方舟:船只,用来渡水。
  • 橹棹:指桨和船桨,船行的工具。
  • 风帆:船上用来借风行驶的帆。
  • 夜观星月:夜晚观赏星星和月亮,象征导航和指引。
  • 波涛险:指海浪的危险。
  • :心中所感受到的恐惧。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航海过程的感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的艰难与内心的恐惧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道如,宋代高僧,擅长诗词,常以佛教哲理入诗,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当时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用航海的隐喻,表达了对人生旅程的感悟与对内心恐惧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渡”字引出一系列意象,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开篇提到“欲渡巨少,必假方舟”,将航海比作人生旅途,强调了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依赖工具和外力的重要性。接着,诗人以“橹棹俱全,风帆两便”描绘出理想的航行状态,传达了顺利渡过艰难之境的渴望。

进入夜晚与白天的景象,诗人使用“夜观星月”与“昼视云山”的对比,表现出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感受与思考。星月象征着指引和希望,而云山则代表着自然的壮丽与不可预测性。最后以“人心尽畏波涛险”收尾,揭示了人内心的脆弱与对未知的恐惧,强调了内心的波涛或许更为可怕,超过了外在的自然威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心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渡巨少,必假方舟:想要渡过大海与小河,必须借助船只,暗喻人生中面对困难时需要借助外物。
  2. 橹棹俱全,风帆两便:要有足够的工具,才能顺利行驶,强调全面准备的重要性。
  3. 夜观星月,昼视云山:在不同的时间观察不同的风景,象征着人生的多样性与变化。
  4. 万里之遥,一瞬可到:即使在遥远的距离,也能在瞬间到达,暗示人生变化的瞬息万变。
  5. 人心尽畏波涛险:人们对波涛的危险感到恐惧,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本能反应。
  6. 未必被涛险似心:并不是外在的波涛比内心的恐惧更可怕,点明了心理恐惧的深刻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夜与昼、海与心的对比,突出内外的矛盾。
  • 比喻:将航海过程比做人生旅途,形象生动。
  • 排比:使用“夜观星月,昼视云山”的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航海的描绘,探讨人生旅途中的挑战与内心的恐惧,强调面对外在困难时,更应关注内心的宁静与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舟:象征着人生的工具与支持。
  • 星月:象征希望与方向。
  • 云山:象征自然的变化与不可知。
  • 波涛:象征人生的挑战与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欲渡巨少,必假方舟”,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渡过大海与小河要依靠船只。
    B. 渡河需要游泳。
    C. 渡海需要飞行器。
    答案:A

  2. 诗中提到“人心尽畏波涛险”,这句话反映了什么? A. 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B. 人们对内心恐惧的反映。
    C. 人们对航海的热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与本诗都描绘了人生的哲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前者豪放而奔放,后者则更为沉思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以上是对释道如《偈三首》的详细解析与讨论,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