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携一剑远从戎,
秦赵关河顾盼中。
老去功名无复梦,
凌烟分付黑头公。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手持一把剑,远赴边疆作战,在秦赵的关隘与河流之间徘徊。如今年纪已大,功名的梦想已不复存在,只能将过往的荣光托付给那位黑发的老者。
注释
- 曾携一剑:曾经带着一把剑,形容诗人曾经勇敢地投身战场。
- 远从戎:远道而来从事军事,指参加战争。
- 秦赵:指古代的两个重要国度,秦国和赵国,象征着战场。
- 关河:关口与河流,指边疆地区。
- 老去:年纪渐长。
- 功名:指个人的成就和名声。
- 凌烟:指过去的功名,形容如烟般飘散。
- 黑头公:指年长的朋友或知己,可能暗指对过往的追忆与依托。
典故解析
- 秦赵:秦国和赵国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代表了古代的英雄气概和军事壮志。
- 凌烟:历史上有“凌烟阁”之说,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功臣立的“凌烟阁”画像,象征对昔日功业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描写个人的抱负与家国情怀,风格激昂慷慨。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与南宋成立,深受历史变迁的影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排闷》创作于陆游晚年,彼时他的功名心已淡,更多的是对过往的回忆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表现了他对年轻时战斗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功名的淡泊。
诗歌鉴赏
《排闷》是一首蕴含深邃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开篇以“曾携一剑”引出对年轻时征战生涯的回忆,表现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接下来的“秦赵关河”则具体化了这一经历,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和地理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身处战场、心系国家的紧迫感。
而后两句则转向诗人晚年的心境,表达了对功名的淡然与失落。“老去功名无复梦”直白地揭示了年岁渐长后对功名的无奈,映射出人生的无常与脆弱。最后一句“凌烟分付黑头公”则是对过往成就的感慨与依托,象征着对友人的依赖与对时光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实现了从豪情万丈到淡然释然的转换,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刻洞察与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携一剑远从戎:回忆年轻时的勇气与激情,手持利剑,勇敢地投身于战争。
- 秦赵关河顾盼中:具体描绘当时的地理环境,表明诗人曾在战火纷飞的边疆游弋。
- 老去功名无复梦:暗示随着年纪的增长,曾经对功名的追求已无所依托,内心感到失落。
- 凌烟分付黑头公:把往日的荣光托付给老朋友,象征着对过去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曾携一剑”与“老去功名”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年轻与年老的对比。
- 比喻:将过往功名比作“凌烟”,形象地表达了它的虚无与飘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忆与反思,表达了陆游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对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象征勇气与理想,代表着年轻时的豪情。
- 关河:象征着战争与边疆,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 功名:代表个人成就与社会地位,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黑头公:象征着知己与友谊,承载着对过往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排闷》中提到的“秦赵”主要指的是:
- A. 两个国家
- B. 两个城市
- C. 两条河流
-
诗中“凌烟”象征什么?
- A. 功名的虚无
- B. 战争的回忆
- C. 友情的珍贵
答案
- B. 宋代
- A. 两个国家
- A. 功名的虚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的《排闷》与杜甫的《登高》均表现了对人生的沉思与对过往的追忆。陆游通过对军旅生涯的回忆,表达对功名的淡泊;而杜甫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对时光流逝与人生苦短的感慨。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