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

时间: 2025-01-08 00:58:26

群山暝色烟开后,远水寒光雨过时。

今夜何人醉霜月,卧听缑岭玉参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山暝色烟开后,远水寒光雨过时。今夜何人醉霜月,卧听缑岭玉参差。

白话文翻译:

群山在暮色中烟雾散去,远处的河水在寒光中雨后显得更加清澈。今夜有谁在这样的霜月下醉倒,躺在那里听着缑岭上传来的玉笛声参差不齐。

注释:

  • 暝色:暮色,傍晚的昏暗色彩。
  • 烟开:烟雾散去。
  • 寒光:指水面的冷光。
  • 霜月:指月光如霜,形容月色清冷。
  • 缑岭:地名,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远处的高山。
  • 玉参差:形容笛声高低不一,参差不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下的静谧景象,通过远山、寒水、霜月和笛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在亭北轩上,对着月光吹笛,感受着自然的宁静和美好,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月夜的静谧景象,通过“群山暝色”、“远水寒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远而清冷的氛围。诗中的“醉霜月”和“卧听缑岭玉参差”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整首诗情感内敛,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群山暝色烟开后”,描绘了群山在暮色中烟雾散去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第二句“远水寒光雨过时”,通过“寒光”一词,增强了水面的清冷感,雨后的远水显得更加清澈。
  • 第三句“今夜何人醉霜月”,提出了一个问题,暗示有人在这样美丽的月夜下醉倒,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第四句“卧听缑岭玉参差”,以“卧听”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远处笛声的欣赏,笛声的“参差不齐”则增添了音乐的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寒光”比喻水面的冷光,增强了清冷感。
  • 拟人:“醉霜月”将月夜拟人化,仿佛有人在月下醉倒。
  • 对仗:诗中“群山暝色”与“远水寒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月夜下的群山、寒水、霜月和笛声,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群山: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 远水:代表着清澈和深远。
  • 霜月:象征着清冷和美丽。
  • 笛声:代表着音乐和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暝色”指的是什么? A. 晨光 B. 暮色 C. 阳光
  2. “寒光”在诗中比喻什么? A. 阳光 B. 水面的冷光 C. 月光
  3. 诗中的“醉霜月”表达了什么? A. 有人在月下醉倒 B. 月亮醉了 C. 霜月很美
  4. “卧听缑岭玉参差”中的“玉参差”指的是什么? A. 玉石 B. 笛声 C. 玉笛

答案:1. B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的《上亭北轩对月吹笛得才元舍人昭华引醉霜月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文同的诗更加注重音乐和情感的表达,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山水画意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