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江即景》
时间: 2024-10-16 19:38: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雉临江岸,芙蓉久擅名。
水连秋港阔,帆趁午风轻。
雁落波初冷,花开日正晴。
烟光相淡荡,云物共鲜明。
艇小堪垂钓,歌清待濯缨。
渔樵聊作侣,鸥鹭暂同盟。
渺渺青云志,悠悠万里情。
欲寻霄汉路,翘首望蓬瀛。
白话文翻译:
百鸟栖息在江边,芙蓉花早已名扬四海。
水面宽阔,秋天的港口连接在一起,帆船在午风中轻轻飘荡。
大雁落下水面,水波初凉,花朵在阳光下正盛开。
烟光淡淡荡漾,云朵与景物显得格外鲜明。
小船适合垂钓,清歌待洗缨。
渔夫和樵夫聊作伴侣,鸥鸟和鹭鸶暂时成为同盟。
渺渺的青云志向,悠远的万里情怀。
想要寻求通往天际的道路,翘首向往蓬莱仙境。
注释:
- 雉:指野鸡,这里用来形容鸟类的繁多。
- 芙蓉:指荷花,象征着美丽与清雅。
- 港:指水域,尤其是船只停靠的地方。
- 濯缨:指洗涤衣物,古时诗人常用此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清新向往。
- 渔樵:渔夫与樵夫,象征自然中的人们和谐共处。
- 蓬瀛:指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锡彤,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诗风清新流畅,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吴锡彤游历蓉江时,表现了他对江南水乡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山水自然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蓉江即景》通过描绘秋日的江南水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首联“百雉临江岸,芙蓉久擅名”通过生动的鸟类与荷花的意象,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暗示了江南的美丽与繁荣。接着,诗人通过“水连秋港阔,帆趁午风轻”描绘了宽阔的水面与轻松的帆船,进一步渲染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描写了大雁的逐水而落与花朵的盛开,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烟光相淡荡,云物共鲜明”则通过对比,展示了江水与天空的柔和与清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艇小堪垂钓,歌清待濯缨”,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渔樵之间的友谊与和谐关系,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后,诗中“渺渺青云志,悠悠万里情”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抱负,想要追寻更高的境界,向往蓬莱的仙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雉临江岸:描绘鸟类栖息在江边,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芙蓉久擅名:荷花的美名早已流传,象征着江南的美丽。
- 水连秋港阔:描绘秋天宽阔的水面,展现出辽阔的自然景观。
- 帆趁午风轻:船帆在午风中轻轻飘动,传达出宁静的生活氛围。
- 雁落波初冷:大雁刚落水,波纹轻荡,表现出自然的细腻变化。
- 花开日正晴:花朵在阳光下盛开,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烟光相淡荡:描绘烟雾轻轻荡漾,形成恬静的场景。
- 云物共鲜明:云与物体的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艇小堪垂钓:小船适合钓鱼,表现出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 歌清待濯缨:清歌等待洗涤衣物,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渔樵聊作侣:渔夫与樵夫之间的友谊,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 鸥鹭暂同盟:鸥鸟与鹭鸶偶尔相伴,象征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 渺渺青云志:表达诗人志向高远,追求理想的情怀。
- 悠悠万里情:对远方的思念与情感,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欲寻霄汉路:渴望寻找通往高处的道路,追求更高的理想。
- 翘首望蓬瀛:仰望蓬莱仙境,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欲寻霄汉路”暗喻追求理想的旅程。
- 对仗:如“渔樵聊作侣,鸥鹭暂同盟”,增强了诗的对称美感。
- 拟人:如“水连秋港阔”,使自然景物显得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象征着流动与生活的变化。
- 芙蓉:美丽与纯净的象征,体现了自然的美好。
- 雁:象征着迁徙与归属,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 云:象征着理想与梦想,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 蓬瀛:理想中的仙境,象征追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的?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艇小堪__,歌清待濯缨”。
-
判断题:诗中“渔樵聊作侣”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错)
答案:
- C. 秋天
- 垂钓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美景,但更侧重于山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 杜甫《春望》:表现出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怀,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相关的古诗词辞典与注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