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斋居柬程翁紫书》
时间: 2025-01-17 09:33: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仲春斋居柬程翁紫书
春郊争出游,香山净如沐。
堤回柳眼青,径茁草心绿。
幽轩点易馀,凭阑起遐瞩。
山光落几砚,林翠滋卷轴。
游目趣转深,得心理自足。
缅怀学古人,博观匪尺幅。
既探尼山旨,旁通及乾竺。
何时携笈来,相与共饘粥。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郊外,人们争相出游,香山像是沐浴过一样干净。堤岸上的柳树青翠欲滴,路径上草木茂盛。幽静的书房里点缀着余韵,倚靠栏杆远望,目光所及,心中悠然。山光映在几上,树林的翠绿滋润着卷轴。游目于此,趣味愈加深厚,心灵自得其乐。缅怀古人,广泛观览,不拘泥于寸尺之间。既探讨尼山的旨趣,亦旁通至乾竺的智慧。何时能携书笈而来,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时光?
注释:
- 春郊:春天的乡间。
- 香山:指风景如画的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柳眼:柳树的嫩芽,形象地描绘春天的生机。
- 幽轩:安静的书房,象征着隐居的生活。
- 几砚:书桌和砚台,表示书法和学习。
- 缅怀:追忆,怀念。
- 尼山:指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象征着古圣先贤的智慧。
- 乾竺:指佛教文化的发源地,象征着智慧的广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锡彤,清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常常透出对古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仲春时节,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心中涌起出游的渴望及对友人的思念,故以此诗寄情。
诗歌鉴赏:
《仲春斋居柬程翁紫书》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诗人通过“春郊争出游,香山净如沐”的开篇,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带给读者一种清新、明朗的感受。接着,诗人用“堤回柳眼青,径茁草心绿”描绘了春日郊外的自然景象,生动而富有层次感。每一句中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宁静与愉悦,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展露无遗。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尤其是在“何时携笈来,相与共饘粥”一句中,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渴望与友人共享这份春日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谊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郊争出游:描绘春天的乡间,人人都想出去游玩,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热闹气氛。
- 香山净如沐:香山的景色如同沐浴般清新,传达出自然的美丽。
- 堤回柳眼青:柳树的新芽青翠欲滴,显示春天的生机。
- 径茁草心绿:小径上草木茂盛,象征着生命的旺盛。
- 幽轩点易馀:安静的书房中,点缀着余韵,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凭阑起遐瞩:倚靠栏杆,目光远望,传达出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 山光落几砚:山光映照在书桌上,表现出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 林翠滋卷轴:林中的翠绿滋养着卷轴,象征艺术的灵感源于自然。
- 游目趣转深:游览使得兴趣愈加深厚,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得心理自足:心中感到满足,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 缅怀学古人:追忆古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博观匪尺幅:广泛观览,表明诗人追求知识的渴望。
- 既探尼山旨:探讨尼山的哲理,象征对智慧的追求。
- 旁通及乾竺:通达佛教文化的智慧,表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 何时携笈来:渴望与友人相聚,共同享受春日的美好时光。
- 相与共饘粥: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表现出人际间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山净如沐”,用沐浴来比喻山的清新。
- 对仗:如“堤回柳眼青,径茁草心绿”,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如“游目趣转深”,赋予目光以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古文化的追求。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这份美好,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郊: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香山:代表自然的美。
- 柳眼:春天的象征,生命的开始。
- 幽轩:隐居生活的象征,内心的宁静。
- 笈:书籍,象征知识与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香山”象征什么? A. 高山
B. 春天的美好
C. 秋天的景色 -
诗人对朋友的思念通过哪一句体现? A. 春郊争出游
B. 何时携笈来
C. 游目趣转深 -
诗中提到的“尼山”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孔子的讲学之地
C. 佛教文化的发源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吴锡彤的《仲春斋居柬程翁紫书》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际间的温暖,但吴锡彤更强调与友人的情感联系,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宁静与对自然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典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