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长垣》

时间: 2025-01-04 11:34:46

长涂暑气剧,永日卧邮亭。

书伏如墙鼠,宵行似野萤。

歇鞍沙月白,拂面柳风醒。

历历瞻云汉,谁为一使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发长垣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长涂暑气剧,
永日卧邮亭。
书伏如墙鼠,
宵行似野萤。
歇鞍沙月白,
拂面柳风醒。
历历瞻云汉,
谁为一使星。


白话文翻译:

长长的道路上酷热难耐,
我在邮亭里懒洋洋地卧着。
书信的鼠标在墙上伏着,
夜行的我像野外的萤火虫。
我歇下马鞍,沙地在月光下显得洁白,
微风拂面,柳树在吹拂我的思绪。
我凝望天上的星河,
谁能指引我找到那颗使者星呢?


注释:

  • 长涂:长长的道路。
  • 热气剧:酷热的天气。
  • 永日:漫长的一天。
  • 邮亭:古代的驿站。
  • 书伏:书信。
  • 墙鼠:比喻书信象鼠一样在墙上躲藏。
  • 宵行:夜间行走。
  • 野萤:指萤火虫,形容夜行的情景。
  • 歇鞍:停止骑马休息。
  • 沙月白:沙地在月光下显得洁白。
  • 拂面:轻轻地吹拂在脸上。
  • 历历:清晰可见。
  • 瞻云汉:仰望银河。
  • 使星:指引的星星。

典故解析:

“云汉”指的是银河,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夜空的壮丽。“使星”则可能隐喻某种指引或希望,体现了古人对星空的崇敬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他以《资治通鉴》的编纂而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强调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夏季,诗人可能是在旅途中,描绘了酷热的天气和夜晚的宁静。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夜发长垣》是一首描绘夏夜旅途的诗,诗人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内心的宁静。开篇“长涂暑气剧”,便将读者引入一个炎热的环境,接着描述在邮亭的慵懒与无奈,表现出酷热带来的困倦与疲惫。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

随着夜幕降临,诗中转向夜行的景象,书信如同墙上的老鼠,象征着信息的传递与隐秘,呈现出一个流动与静止交织的画面。在“宵行似野萤”一句中,诗人用萤火虫的比喻,将夜行者的孤独与渺小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轻灵而又孤独的氛围。

接着,诗句“歇鞍沙月白,拂面柳风醒”,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凉爽,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风的轻拂与月光的柔和,内心的困倦得以缓解。最后两句“历历瞻云汉,谁为一使星”,则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诗人仰望星空,寻找指引与方向,表达了一种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人生和未来的思索,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涂暑气剧:酷热的天气使人倍感疲惫。
  2. 永日卧邮亭:漫长的一天让人无精打采。
  3. 书伏如墙鼠:书信静静隐藏,暗示信息的迟缓。
  4. 宵行似野萤:夜间行走的孤独感。
  5. 歇鞍沙月白:停下马来,清晰的月光照亮沙地。
  6. 拂面柳风醒:微风拂面,清新而令人振奋。
  7. 历历瞻云汉:清晰可见的星河。
  8. 谁为一使星:对未来方向的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信比作墙上的老鼠,生动形象。
  • 拟人:柳风轻拂面颊,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歇鞍沙月白,拂面柳风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暑气:象征着困扰与压迫。
  2. 邮亭:代表着旅途中的停顿与思考。
  3. 墙鼠:暗示着信息的隐秘与孤独。
  4. 野萤:象征着夜行者的渺小与孤独。
  5. 沙月白:体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清澈。
  6. 柳风:象征着自然的轻柔与温暖。
  7. 云汉:代表着浩瀚的宇宙与人生的渺小。
  8. 使星:象征着希望与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涂暑气剧”意指什么? A. 酷热的天气
    B. 冷风习习
    C. 暴风骤雨
    D. 暖阳高照

  2. 诗人在“宵行似野萤”中用什么比喻表达孤独的感觉? A. 书信
    B. 萤火虫
    C. 明月
    D. 星河

  3. “历历瞻云汉”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朋友
    B. 自然
    C. 未来
    D. 旅行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的《竹里馆》
  2.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3.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竹里馆》: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的主题,但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寄托。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情感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司马光传》
  4.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