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蔡州叔父金部挽辞别二首 其二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学比我公常恐后,
身于馀子似蒙知。
心惊并直仪曹夜,
泪尽孤吟海浦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蔡州叔父的深切怀念和悲痛。诗人感到自己在学识和成就上总是落后于他,仿佛在余子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夜深人静时,心中惊慌不已,眼泪已经流尽,独自吟唱着思念的诗句,仿佛在那遥远的海边。
注释:
- 学比我公:我在学问上总觉得不如您。
- 身于馀子似蒙知:身处在后辈中,似乎受到蒙蔽。
- 心惊并直仪曹夜:心中惊慌,难以平静,夜晚直至仪曹(天子)之夜。
- 泪尽孤吟海浦时:泪水已流尽,独自吟咏的时候在海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允和,号放翁,晚号鹿门隐士,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1065年,卒于1125年。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歌、散文和词曲而闻名,尤其在词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晁补之对已故蔡州叔父的追悼之际,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怀念与哀痛。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寄托自己的情感,反映出对身边亲人的珍视与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蔡州叔父的崇敬和怀念之情。首句“学比我公常恐后”,直接表明了对叔父的敬仰,诗人自觉在学识和成就上无法与其相比,语气中透露出一丝自卑与惋惜。接下来的“身于馀子似蒙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诗人感到自己在众多后辈中显得无比渺小,仿佛被蒙蔽了双眼,无法看清自己的位置。
“心惊并直仪曹夜”则转向内心的挣扎,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惊慌与不安。这种情感通过“泪尽孤吟海浦时”得以深化,诗人在孤独中吟唱着,泪水早已流尽,表现出对往事的无尽追忆与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故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逝者的无限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学比我公常恐后:诗人感叹自己在学识上总是落后于蔡州叔父,流露出对前辈的崇敬。
- 身于馀子似蒙知:在后辈中,诗人感到自己似乎被遮蔽,无法展现自我,显示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 心惊并直仪曹夜:深夜中,诗人心中不安,无法平静,表现出对失去亲人的恐惧感。
- 泪尽孤吟海浦时:孤独之时,泪水已流尽,吟唱着思念,展现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句通过“学比我公”和“身于馀子”形成强烈对比,突显诗人与叔父的差距。
- 象征:泪水象征着思念与悲痛,海浦象征着遥远与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亲人的怀念展开,通过表达对蔡州叔父的敬仰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反映出对人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学问:象征着知识和智慧,表现出对前辈的敬仰。
- 泪水:象征着悲痛与思念,表现出对逝者的无尽怀念。
- 夜晚:象征着孤独和思索,表现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我公”指的是谁? A. 诗人
B. 蔡州叔父
C. 余子 -
“泪尽孤吟海浦时”中的“海浦”象征着什么? A. 暴风雨
B. 孤独与思念
C. 繁华与热闹
答案:
- B. 蔡州叔父
- B. 孤独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但与晁补之的作品在意象和情感的细腻程度上有所不同。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家庭团聚的渴望,而晁补之则强调了对逝者的追忆与敬仰。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