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春夜闻笛》

时间: 2025-01-17 10:14:22

溶溶漾漾。

一笛清宵响。

灯尽小楼人再上,月在柳梢怊怅。

梁间燕子惊猜。

也教伴我悲怀。

不听怎生便睡,听时春恨偏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春夜闻笛
庄盘珠 〔清代〕

溶溶漾漾。一笛清宵响。
灯尽小楼人再上,月在柳梢怊怅。
梁间燕子惊猜。也教伴我悲怀。
不听怎生便睡,听时春恨偏来。

白话文翻译

春夜的月光柔和而朦胧,夜里传来一阵清脆的笛声。
小楼里的灯火已然熄灭,楼上又有人缓缓而来,
此时月光洒在柳梢,倍感怅惘。
梁间的燕子惊起,似乎在猜测着什么,
也使得我不禁感到悲伤。
不听笛声怎么能入睡呢?
然而一听,春天的忧愁便涌上心头。

注释

  • 溶溶漾漾:形容月光或波光的状态,柔和而流动。
  • 灯尽:灯光熄灭。
  • 小楼:指楼阁或小房子。
  • 月在柳梢怊怅:月光照在柳树的枝头,令人感到忧伤。
  • 梁间燕子:指屋檐下的燕子,象征春天的来临。
  • 悲怀:悲伤的心情。
  • 春恨:春天的忧伤、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庄盘珠(生卒年不详),清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婉约的风格见长。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春夜,表达了词人对春夜景色的感受及内心的情感波动。清代的社会环境中,诗词常常用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鉴赏

《清平乐 春夜闻笛》是一首充满春夜情调的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春夜的细腻观察与复杂的内心情感。开篇以“溶溶漾漾”的描写引入,给人以温柔而恬静的夜晚意境。笛声响起,犹如夜的低语,唤醒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涛。接下来的描写“灯尽小楼人再上”,则展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夜深时回到小楼,月光洒在窗外的柳梢,增添了一层愁苦的气氛。

“梁间燕子惊猜”,燕子在夜间的惊动,似乎在附和着词人的情感,与其所感受到的悲伤相呼应。词的结尾,“不听怎生便睡,听时春恨偏来”,则揭示了词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既渴望宁静又无法摆脱内心的忧伤,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矛盾心理。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春夜的美丽与词人内心的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刻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溶溶漾漾:描绘了春夜月光和水波的柔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一笛清宵响:笛声在夜空中回荡,声声入耳,暗示了夜的静谧与孤独。
  • 灯尽小楼人再上:灯光熄灭后,楼上的人再次出现,暗示人的孤独与游离。
  • 月在柳梢怊怅:月光照在柳树上,增添了愁苦的情感。
  • 梁间燕子惊猜:燕子在突然的动静中显得惊慌,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不安。
  • 也教伴我悲怀:燕子的惊动引发了词人的悲伤情绪。
  • 不听怎生便睡:没有笛声如何能入睡,暗示着对宁静的渴望与内心的挣扎。
  • 听时春恨偏来:一旦听到笛声,春天的忧愁便涌上心头,表现出对春天和孤独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柔和的波光,生动形象。
  • 拟人:燕子的惊动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词意。
  • 对仗:如“灯尽小楼人再上,月在柳梢怊怅”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春夜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思念与内心的忧伤,展现了一种既美丽又悲伤的情感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希望与孤独。
  • 笛声:代表着音乐的美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 柳树:常常与柔情、愁苦相连,反映出词人复杂的情感。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但在此也带有不安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灯尽小楼人再上”中的“灯尽”意指什么?
    A. 灯光明亮
    B. 灯光熄灭
    C. 人离开

  2. 词中“听时春恨偏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忧伤
    C. 幸福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夜的愁苦,但侧重于个人的追忆与情感的细腻,风格更为婉约。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在描写月亮的基础上,表现了更为开阔的情感与人生哲理,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