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正观
三年不见故山秋,一枕西风万里愁。
已识关中迁大姓,谁知天际有归舟。
飘零节候惊黄叶,浩荡烟波想白鸥。
行到江南堪下泪,暮云衰草满汀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三年没见故乡的秋天,心中满是西风带来的万里愁苦。
我已经知道关中地区的大家族迁移了,谁又会知道天边有归来的船只呢?
飘零的节令让我惊讶于黄叶的凋落,浩荡的烟波让我想起了白色的鸥鸟。
走到江南时,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暮云和衰草布满了滩涂。
注释
- 故山:指诗人故乡的山。
- 西风:秋季的风,象征着凋零和思乡之情。
- 关中: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历史上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 归舟:指回乡的船,象征着归属和思念。
- 节候:指季节的变化。
- 黄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秋天的到来。
- 烟波:广阔的水面,给人一种迷惘和浩渺的感觉。
- 汀洲:指江边的沙洲,常用来表现孤独和沉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觐(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恭,号正观,生于明末清初,曾任职于朝廷,以诗词闻名。其诗风清新脱俗,常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送正观》写于方觐与朋友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不舍。时代背景下,清代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迁徙,使得很多人常常面临离别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送正观》是方觐的一首抒情诗,蕴含了深厚的思乡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故山秋”便用“故”字引出故乡的情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对故土的思念。接着,诗人描绘了西风吹来的愁苦,西风的意象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寄托,透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已识关中迁大姓”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关中大姓的迁移象征着家国的沧桑,而“天际有归舟”则引发出一丝希望的光芒,尽管眼前的景象令人忧伤,但归舟的意象预示着归宿和团聚。
而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黄叶”、“白鸥”、“暮云”、“衰草”等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过往的追忆。黄叶的飘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白鸥的想象则是对自由和归属的向往,最后的“江南堪下泪”,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不见故山秋:三年未见故乡的秋天,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 一枕西风万里愁:西风带来万里愁苦,象征着孤独和内心的忧伤。
- 已识关中迁大姓:关中大姓的迁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动荡。
- 谁知天际有归舟:对归乡的渴望与希望,尽管外界的变化让人心生惆怅。
- 飘零节候惊黄叶:黄叶的飘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节令的变化带来惊讶。
- 浩荡烟波想白鸥:浩荡的水波令人联想到自由的白鸥,表现对自由的向往。
- 行到江南堪下泪:行至江南,因思乡而流泪,情感达到高潮。
- 暮云衰草满汀洲:暮色中的衰草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风万里愁”,将西风比作愁苦的载体。
- 对仗:如“黄叶”与“白鸥”,通过对比展现不同的意象和情感。
- 拟人:如“飘零节候惊黄叶”,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乡与离别为主题,表现了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无奈与情感的流露。诗人在离别之际,怀念故乡,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与对生活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山:象征着根基、归属和情感寄托。
- 西风:代表着秋天的萧瑟与孤独。
- 黄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白鸥:自由与希望的象征。
- 江南:代表美好与憧憬的地方,然而却因思乡而流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山”指的是哪里?
A. 诗人的故乡
B. 朋友的家乡
C. 关中地区 -
“黄叶”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C. 自由与希望 -
诗人对江南的感受是怎样的?
A. 喜悦
B. 伤感
C. 无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方觐的《送正观》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与离别,后者则强调及时行乐、把握当下。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体现了各自的生活背景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