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兴六言十首》
刘克庄
羹墙如见尧在,
讴歌皆之启贤。
至行冠冕万世,
通丧缟素三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当羹墙(指盛宴的场所)中如同看到尧(古代贤明君主)在场时,所有的歌唱都是为了启迪贤者;而真正的行为将会流传千古,虽然经历了三年的丧葬之痛。
注释
- 羹墙:指的是古代盛宴或宴会的场所。
- 尧:古代中国著名的贤君,象征着明君和仁政。
- 讴歌:指歌唱或赞美。
- 至行:指高尚的行为或品德。
- 冠冕:象征地位和荣耀。
- 通丧:指经历丧事。
- 缟素:白色的丧服,代表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巢北,宋代末期的诗人和词人。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杂兴六言十首》是刘克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和贤明君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杂兴六言十首》以其简练的六言诗体,展现了深刻的政治理想和对道德的追求。开篇通过“羹墙如见尧在”引入了对古代贤君尧的怀念,暗示当今社会缺乏这样的统治者。诗中提到的“讴歌皆之启贤”,不仅表达了对贤者的赞美,也传递出一种期待和希望,期待有更多的贤良之士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至行冠冕万世”则强调了高尚行为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德行可以流传千古,而不仅仅是权位的象征。最后一句“通丧缟素三年”则表现了对丧事的尊重,揭示了在经历了痛苦的失去后,仍需保持对道德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蕴深厚,语言中渗透着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当时政治的忧虑,展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羹墙如见尧在:羹墙上,仿佛看见尧王在场,暗示理想中的领导者。
- 讴歌皆之启贤:所有的歌唱都在启迪贤良之士,表达对贤者的渴望。
- 至行冠冕万世:至高无上的行为能够赢得永恒的荣誉。
- 通丧缟素三年:经历丧事三年,仍旧保持对道德的坚守,体现了对生命和道德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羹墙”比喻政治环境,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贤明统治者的渴望,强调高尚行为的传承与重要性,以及对道德的坚守,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羹墙:象征宴饮和社交场合,暗示人际关系。
- 尧:代表理想的领导者和仁政。
- 缟素:象征哀悼和对道德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羹墙如见尧在”中的“尧”指代什么?
- A. 一种食物
- B. 古代贤君
- C. 一个地方
-
“至行冠冕万世”强调了什么?
- A. 权力的象征
- B. 行为的重要性
- C. 个人的荣耀
-
“通丧缟素三年”中的“缟素”指什么?
- A. 祭祀的食物
- B. 丧服
- C. 诗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通过豪放的饮酒与人生哲理的探讨,风格显著不同。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更侧重于对民生疾苦的反映。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史》:介绍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