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孙侔》

时间: 2025-01-17 10:35:48

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骚人赋落英。

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候渊明。

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

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答孙侔
——苏轼

十年身不到朝廷,
欲伴骚人赋落英。
但得低头拜东野,
不辞中路候渊明。
舣舟苕霅人安在,
卜筑江淮计已成。
千里论交一言足,
与君盖亦不须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疏离与对友人的倾慕。十年来我未曾身处朝廷,想要像骚人那样吟咏落花。只要能低头向东野(指陶渊明)致敬,愿意在途中等待渊明(陶渊明)。停船在苕溪边的人现在在哪里呢?我已经计划好在江淮地区安家。即使相隔千里,交情只需一句话就足够了,与您相聚不必再多言。

注释:

  • 东野:指陶渊明,字元亮,号靖节,东晋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 渊明:同上,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隐士诗人,常被后人推崇。
  • 苕霅:指苕溪,位于今浙江省,陶渊明曾在此地隐居。
  • 卜筑:意为选择地方建房,表示安置生活的计划。
  • 千里论交:即便相隔很远,交往的情谊仍然能够通过言语传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文俱佳,尤其在诗词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人孙侔的深厚情谊。诗中流露出一种洒脱和豁达的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十年身不到朝廷”开头,直接表明了诗人自我处境的失落感,展现出对官场权力游戏的厌倦。苏轼在诗中提到“骚人赋落英”,既是对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流露出对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低头拜东野”一语,表明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士人对名士的敬仰与追随。同时,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即便身处困境,心中仍怀有高洁的追求。

“千里论交一言足”的最后一句,传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理解,强调了心灵深处的相知比物理的距离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深度与真挚,使整首诗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体现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身不到朝廷:指自己十年未能进入朝廷,表达对官场的失落感。
  2. 欲伴骚人赋落英:希望能像骚人一样吟咏落花,表白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 但得低头拜东野:只要能够向陶渊明致敬,表达对隐士生活的认同。
  4. 不辞中路候渊明:愿意在路上等待陶渊明,表现出对友人的期待。
  5. 舣舟苕霅人安在:在苕溪边停船,不禁想问陶渊明现状,渗透出对隐逸者的关心。
  6. 卜筑江淮计已成:已计划在江淮安家,暗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7. 千里论交一言足:强调即使距离遥远,深厚的友谊只需一句话即可传达。
  8. 与君盖亦不须倾:表示与友人相聚不必多言,体现出深厚的友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欲伴骚人赋落英”与“但得低头拜东野”。
  • 比喻:通过“骚人”与“东野”比喻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对陶渊明的敬仰。
  • 排比:在提及自己安居计划时,用“舣舟苕霅”与“卜筑江淮”形成排比,增强语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陶渊明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对自由与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展现出诗人深厚的人际情感,强调友情的珍贵。

意象分析:

  • 东野:象征隐士生活的理想与追求,代表着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 落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流逝与无常,承载着诗人的感伤与哲思。
  • 江淮:象征着安定与归属,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东野”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2. 诗中“千里论交一言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友情的珍贵
    • B. 对物质的追求
    • C. 对权力的渴望
  3. “卜筑江淮”中的“卜筑”是什么意思?

    • A. 选择建房
    • B. 移动
    • C. 旅行

答案:

  1. B. 陶渊明
  2. A. 友情的珍贵
  3. A. 选择建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饮酒》《次韵答孙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强调自然的美,而苏轼则在友情中展现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陶渊明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