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家山夕秀》

时间: 2025-01-19 13:40:50

本因累土作层台,巧匠俄为阜堆。

碧落界边将塔对,苍芜断处送山来。

状成一段林峦胜,欠得几株松桂栽。

夕照未沉明月上,倚阑正尔可徘徊。

意思解释

赋家山夕秀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原文展示:

本因累土作层台,巧匠俄为阜堆。
碧落界边将塔对,苍芜断处送山来。
状成一段林峦胜,欠得几株松桂栽。
夕照未沉明月上,倚阑正尔可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原本是由堆积的土壤构成的层台,后来巧妙的工匠将它堆成了高阜。在碧蓝的天空边缘,塔楼与山峦相对,苍翠的草木在断崖之处送来山的轮廓。形成了一段美丽的林峦景致,只是缺少了几株松树和桂花的栽种。夕阳还未沉落,明月已悄然升起,我倚着栏杆,悠然自得地徘徊。

注释:

  • 累土:累积的土壤,指土堆。
  • 层台:层叠的台阶或平台,指人工建筑。
  • 巧匠:技艺高超的工匠。
  • 阜堆:高起的土堆,指山丘。
  • 碧落:指清澈的天空。
  • 苍芜:草木繁茂的样子。
  • 林峦:指山林景色。
  • 夕照:落日的余晖。
  • 倚阑:倚靠栏杆。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景纯,号渔隐,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李曾伯晚期,反映了他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赋家山夕秀》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的层叠、土的堆积、夕阳的余晖与明月的升起融为一体,展现了深邃的自然美。诗的开头以“本因累土作层台”引入,描绘了山的形成过程,透露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接着,诗人通过“巧匠俄为阜堆”展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融合,彰显了工匠精神。接下来的描写“碧落界边将塔对,苍芜断处送山来”则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诗的最后两句“夕照未沉明月上,倚阑正尔可徘徊”则以宁静的氛围收尾,表达了诗人此时心境的悠然自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本因累土作层台”:山的基础是堆积的土壤,暗示了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
    2. “巧匠俄为阜堆”:工匠通过巧妙的技艺将土堆成高阜,体现人类智慧。
    3. “碧落界边将塔对”:天空清澈,塔楼与山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广阔的视野。
    4. “苍芜断处送山来”:草木繁茂的地方,映衬着山的轮廓,形成美丽的景致。
    5. “状成一段林峦胜”:描绘出一段优美的山林风光。
    6. “欠得几株松桂栽”: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希望增添更多的绿意。
    7. “夕照未沉明月上”:夕阳未落,明月升起,时光的交替。
    8. “倚阑正尔可徘徊”:诗人倚靠栏杆,悠然自得地观察周围的美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与人类的建筑相对比,表现出自然与人造的和谐。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形成了优美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夕照”、“明月”、“松桂”等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景色的细腻描写与感悟。

意象分析:

  • 层台、阜堆: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智慧结合。
  • 碧落、苍芜:代表了清新自然的气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 夕照、明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瞬间,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巧匠俄为阜堆”中的“阜”指什么? A. 山堆
    B. 土堆
    C. 高丘
    D. 平地

  2. “夕照未沉明月上”这句描绘了什么? A. 日落
    B. 月升
    C. 星辰
    D. 早晨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C. 人际关系
    D. 诗人的情感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1.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但更强调了孤独的情感。
  2. 杜甫《望岳》:通过对高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诗人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