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即事》

时间: 2025-01-19 15:33:46

一日四时具,从来五岭然。

留连落花雨,依约熟梅天。

瘴重常垂箔,春深未脱绵。

新来那戒饮,未夜已思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日四时具,从来五岭然。
留连落花雨,依约熟梅天。
瘴重常垂箔,春深未脱绵。
新来那戒饮,未夜已思眠。

白话文翻译:

这一天四季的景色齐全,向来在五岭地区就是如此。
我留恋那纷飞的落花雨,想起那熟透的梅子成熟的时节。
瘴气沉重,窗户常常关紧,春天已深却没有脱去绵绵的愁绪。
刚刚来到这里就想戒酒,夜未深便已思念入眠。

注释:

字词注释:

  1. 四时具:四季齐全。
  2. 五岭:指中国南方的五座山岭,特指桂林所在的区域。
  3. 留连:留恋、依依不舍。
  4. 落花雨:形容春天花瓣纷飞的景象。
  5. 依约:隐约、约略。
  6. 熟梅:成熟的梅子。
  7. 瘴重:瘴气浓重。
  8. 垂箔:窗帘挂下。
  9. 春深未脱绵:春天已经很深,但心中仍旧有绵绵的愁绪。
  10. 戒饮:戒酒。
  11. 思眠:思念入眠。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桂林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富于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李曾伯游览桂林期间,受桂林山水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桂林即事》是一首描绘桂林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便展现出桂林四季的美丽,无论何时都能在这里感受到自然的变化。诗人通过“留连落花雨”和“熟梅天”这两个意象,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特别是“落花雨”的意象,给人一种柔美而又稍显忧伤的感觉,仿佛在感叹时光的流逝。

接下来的“瘴重常垂箔”则转向更为沉重和现实的感受,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环境因素结合,表达了对瘴气的无奈与对春天的依恋,显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最后两句中提到的“戒饮”与“思眠”,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也透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自然描绘与情感抒发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展示了诗人在桂林的生活感受与心理状态。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日四时具:这句话阐述了桂林的独特气候,四季的美好在一天之内都能体现出来。
  2. 从来五岭然:诗人强调五岭地区的自然风光是有名的,以此来引入对桂林的赞美。
  3. 留连落花雨:诗人因春天的花雨产生留恋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
  4. 依约熟梅天:通过回忆梅子的熟透,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5. 瘴重常垂箔:描绘了桂林瘴气的现实困境,表现诗人对环境的感受。
  6. 春深未脱绵:诗人虽身处春天,却心怀忧愁,未能摆脱心理负担。
  7. 新来那戒饮:刚刚来到桂林,诗人有意戒酒,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
  8. 未夜已思眠:夜未深,诗人已入睡,表现出难以忘却的思念。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一日四时具”和“从来五岭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2. 比喻:用“落花雨”来比喻春天的美丽,形象生动。
  3.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赋予其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桂林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春天的留恋,以及在美丽景色中难以摆脱的内心愁绪。诗中情感复杂,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的沉思,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落花: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2. 梅子:象征着丰收与期待,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瘴气:象征环境的恶劣与人生的困扰。
  4. 思眠: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五岭是指哪个地区? A. 北方
    B. 南方
    C. 西方
    D. 东方

  2. 诗人对桂林的情感是: A. 喜爱与留恋
    B. 厌恶与逃离
    C. 无所谓
    D. 只是路过

  3. “新来那戒饮”中的“戒饮”指的是什么? A. 戒烟
    B. 戒酒
    C. 戒赌
    D. 戒食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庐山谣》:描绘山水的壮美与对自然的热爱。
  2.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展现自然的美与个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桂林即事》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环境的深刻感受,而李白的诗则更强调豪放与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两种风格的对比,展现了中国古诗词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元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