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尘表》

时间: 2025-01-17 10:05:29

领略东风一倚阑,凭高便觉小尘寰。

目穷千古关河外,身在半空烟霭间。

二水护城青映带,四山连野翠回环。

英雄易老愁无极,境是人非鹤自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尘表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领略东风一倚阑,
凭高便觉小尘寰。
目穷千古关河外,
身在半空烟霭间。
二水护城青映带,
四山连野翠回环。
英雄易老愁无极,
境是人非鹤自还。

白话文翻译:

登上高处,感受东风的轻拂,倚在栏杆上,顿觉尘世变得渺小。目光所及,千古的关隘河流尽在眼前,身处于半空之中,仿佛与烟霭交融。两条河流环绕着城池,青色的水面如带子般闪耀,四周的山野翠绿环绕,景色美不胜收。英雄虽易衰老,忧愁却无穷无尽,境界变迁,人事变幻,唯有鹤依旧归来。

注释:

  • 尘寰:指凡尘世界,尘世。
  • 关河:指险要的关隘和河流,象征历史的变迁。
  • 烟霭:指雾气或云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感觉。
  • 二水护城:形容城市被两条河流环绕。
  • 英雄易老:英雄人物容易衰老,传达一种感慨。

典故解析:

“英雄易老”可以引申至诸多历史人物,如项羽、刘备等,感叹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无常。“鹤自还”常用来象征归隐或回归自然,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子骏,号天隐,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于山水间游历,借景抒怀,反映对历史的感慨及对个人处境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高处俯瞰的壮丽景象,通过对比细腻的景物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体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以“东风”引入,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随后通过“目穷千古关河外”,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尽眷恋。诗中“身在半空烟霭间”不仅是对物理位置的描绘,更隐喻了诗人对尘世的超然与内心的迷惘。后面的景物描写则通过“二水护城”、“四山连野”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而,最后两句则回到对人生的沉思,表达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与感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景致,更有着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领略东风一倚阑:倚靠在栏杆上,感觉到东风的轻拂,表现出一种自在的状态。
  2. 凭高便觉小尘寰:站在高处,仿佛尘世变得渺小,表达出对世俗的超脱。
  3. 目穷千古关河外:目光所及,是千古的历史关隘与河流,充满了历史感。
  4. 身在半空烟霭间:身处半空,仿佛与云烟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飘渺的意境。
  5. 二水护城青映带:两条河流环绕着城市,水面像带子一样,形象生动。
  6. 四山连野翠回环:四周的山与野相连,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环抱,意境开阔。
  7. 英雄易老愁无极:英雄虽然容易衰老,但忧愁却无尽无休,表现出时光的无情。
  8. 境是人非鹤自还:境界变化,人事已非,只有白鹤仍旧归来,带有一丝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二水护城”与“四山连野”,形成一种和谐的对称美。
  • 比喻:将河流比作带子,生动形象。
  • 拟人:将鹤拟人化,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怀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敏感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温暖与生机,带来希望。
  • 关河: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时间的流逝。
  • 烟霭:朦胧与虚幻,表现出人生的无常。
  • 二水:自然的保护,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 白鹤:象征着自由与归属,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二水护城”指的是什么?

    • A. 两条河流
    • B. 两条道路
    • C. 两座山
  2.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A. 直接叙述
    • B. 自然景物的描绘
    • C. 个人经历
  3. “英雄易老愁无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英雄的赞美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曾伯的《登尘表》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高处的壮丽景象,但李曾伯更侧重于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