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兰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山楼翠槛。此夜秋心随笛远。
江瘴黄茅。何处滩声到枕高。
离人悽断。添个哀猿兼冷雁。
月意朦胧。也在愁中与梦中。
白话文翻译:
在青翠的楼阁旁,夜晚的秋意随着笛声飘远。
江边的瘴气弥漫,哪里能听到滩涂的声音传到我的枕边?
离别之人悲痛断肠,悲哀的猿声和冷冽的雁叫更添伤感。
月光朦胧,也在愁苦中伴我入梦。
注释:
- 山楼翠槛:山上的楼阁,绿意盎然的栏杆。
- 秋心:秋天的情绪或思绪。
- 江瘴:指江边的瘴气,常与湿气和疾病相关。
- 滩声:滩涂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声音。
- 离人:离别的人,可能是诗人思念的朋友或爱人。
- 哀猿:悲伤的猿猴,象征孤独和哀伤。
- 冷雁:孤雁,象征离别和思乡。
- 月意朦胧:月光模糊,象征诗人内心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约1660-约1730),清代诗人,字云甫,号岐山,江苏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情感细腻,作品中常常蕴含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减兰》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期,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情景,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减兰》通过精致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易顺鼎对秋夜特有的感受。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楼,笛声悠扬,给人以宁静的氛围,但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却逐渐变得沉重。山楼的宁静与笛声的远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秋夜的凉意亦渗透着思念之情。
“江瘴黄茅”一句,描绘了江边湿气弥漫的景象,带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暗示离别所带来的忧伤。而“何处滩声到枕高”的疑问,更是加深了孤独感,似乎在追寻那遥不可及的声音,象征着对过往的追忆与向往。
“离人悽断”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思念之苦,结合“哀猿兼冷雁”,更是让人感受到那种深切的悲伤与无奈,猿声与雁叫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声。
最后一句“月意朦胧”,在月光的笼罩下,诗人似乎更易陷入梦中,梦与现实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愁苦。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相得益彰,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秋夜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楼翠槛: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楼,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
- 此夜秋心随笛远:秋夜的情感随着笛声飘远,暗示着思念的远方。
- 江瘴黄茅:描写了江边的瘴气,传达出一种阴郁的气氛。
- 何处滩声到枕高:疑问句,表达了对声音的渴望与孤独感。
- 离人悽断:直接表明离别的悲哀。
- 添个哀猿兼冷雁:猿声与雁叫象征孤独的心情。
- 月意朦胧:月光模糊,象征诗人的复杂情感。
- 也在愁中与梦中: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反映了内心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月意朦胧的描写,使得月亮似乎也在感同身受。
- 对仗:如“哀猿兼冷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减兰》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内心的愁苦。诗中的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构成了一幅愁苦而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复杂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楼:象征着静谧与思考的空间。
- 笛声:代表着遥远的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江瘴:象征着压抑和孤独的环境。
- 离人:体现了对故人的思念与离别之痛。
- 月光:象征着孤独与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夜晚?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何处滩声到枕高”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安宁 -
诗中的“离人”指的是? A. 亲人
B. 爱人
C. 朋友
D. 不明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减兰》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减兰》更注重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而《静夜思》则更为直接和简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