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柳 曾巩 〔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柳枝尚未完全由绿转黄,趁着东风的势头便开始狂舞。它散落的花絮试图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的存在。
注释:
- 乱条:指纷乱的柳枝。
- 初黄:指柳枝初春时的嫩黄色。
- 倚得:凭借。
- 东风:春天的风。
- 势便狂:势头一来就变得狂放。
- 解把:能够。
- 飞花:指柳絮。
- 蒙日月:遮蔽太阳和月亮。
- 清霜:清晨的霜,比喻清明正直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此诗通过对柳树的描写,隐喻了某些人或事物的狂妄自大,最终会受到正义的制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也存在一些狂妄自大、不顾后果的行为。曾巩通过此诗,可能是对这些现象的一种讽刺和警示。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柳树为载体,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狂妄自大行为的深刻批判。首句“乱条犹未变初黄”描绘了柳枝初春时的嫩黄,但尚未完全转变,暗示了事物的未成熟状态。次句“倚得东风势便狂”则通过拟人手法,将柳枝的狂舞比作人的狂妄行为,形象生动。后两句“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则通过对比,揭示了狂妄行为的盲目性和最终会受到的制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寓意深刻,是一首优秀的讽喻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条犹未变初黄”:描绘了柳枝初春时的嫩黄,但尚未完全转变,暗示了事物的未成熟状态。
- “倚得东风势便狂”:通过拟人手法,将柳枝的狂舞比作人的狂妄行为,形象生动。
- “解把飞花蒙日月”:柳絮试图遮蔽日月,比喻狂妄行为试图掩盖真相。
- “不知天地有清霜”:揭示了狂妄行为的盲目性和最终会受到的制裁。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柳枝的狂舞比作人的狂妄行为,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对比:通过“飞花蒙日月”与“天地有清霜”的对比,突出了狂妄行为的盲目性和最终的失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柳树的描写,隐喻了某些人或事物的狂妄自大,最终会受到正义的制裁。诗中通过对柳枝的拟人化描写,以及对“飞花蒙日月”与“天地有清霜”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狂妄行为的深刻批判和警示。
意象分析:
- 乱条:纷乱的柳枝,象征未成熟的事物。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生机和活力,但也可能带来狂妄。
- 飞花:柳絮,象征狂妄行为试图掩盖真相。
- 清霜:清晨的霜,象征清明正直的力量,最终会制裁狂妄行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乱条”指的是什么? A. 柳枝 B. 柳叶 C. 柳絮
- “倚得东风势便狂”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风 B. 秋天的风 C. 冬天的风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指的是什么? A. 柳絮 B. 柳叶 C. 柳枝
- “不知天地有清霜”中的“清霜”象征什么? A. 清明正直的力量 B. 寒冷的天气 C. 清晨的露水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曾巩《咏柳》与贺知章《咏柳》:两者都以柳树为题材,但曾巩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讽刺和警示,而贺知章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赞美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时期诗作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曾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