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张济 曾巩 〔宋代〕
忆初兰渚访沉沦,一亩萧然里舍贫。 节行久穷弥好古,文章垂老更惊人。 诗书就我论新意,冠剑投谁拂旧尘。 山驿荒凉烦枉道,一觞相属莫嫌频。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初在兰渚访问那些被遗忘的贤人,他们的居所简陋而贫穷。 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们对古文化的爱好却更加深厚,到了晚年,他们的文章更加令人惊叹。 他们与我讨论诗书,总能提出新颖的见解,而他们的冠剑,又有谁能拂去上面的旧尘呢? 在荒凉的山驿中,他们不辞辛劳地前来,我们频频举杯相聚,不要嫌弃这样的频繁。
注释:
- 兰渚:地名,指贤人隐居的地方。
- 沉沦:指被世人遗忘的贤人。
- 萧然:形容环境简陋。
- 里舍贫:指居所贫穷。
- 节行:指品行。
- 久穷:长期贫困。
- 弥好古:更加爱好古文化。
- 垂老:接近晚年。
- 惊人:令人惊叹。
- 诗书就我论新意:与我讨论诗书,提出新颖的见解。
- 冠剑投谁拂旧尘:指他们的冠剑,又有谁能拂去上面的旧尘,暗喻他们的名声和成就。
- 山驿荒凉:指荒凉的山间驿站。
- 烦枉道:不辞辛劳地前来。
- 一觞相属:举杯相聚。
- 莫嫌频:不要嫌弃这样的频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并称“宋代三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赠张济》这首诗是曾巩在晚年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居贤人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在晚年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居贤人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提到的“张济”可能是曾巩的友人,也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代表那些在贫困中依然坚守古文化、品行高洁的贤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隐居贤人的回忆,展现了他们即使在贫困中依然坚守古文化、品行高洁的形象。诗中“节行久穷弥好古,文章垂老更惊人”一句,既表达了对他们品行的敬仰,也赞颂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后两句“诗书就我论新意,冠剑投谁拂旧尘”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学识和名声,以及与作者之间的深厚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贤人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曾巩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初兰渚访沉沦”:回忆起初在兰渚访问那些被遗忘的贤人。
- “一亩萧然里舍贫”:他们的居所简陋而贫穷。
- “节行久穷弥好古”: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们对古文化的爱好却更加深厚。
- “文章垂老更惊人”:到了晚年,他们的文章更加令人惊叹。
- “诗书就我论新意”:他们与我讨论诗书,总能提出新颖的见解。
- “冠剑投谁拂旧尘”:他们的冠剑,又有谁能拂去上面的旧尘,暗喻他们的名声和成就。
- “山驿荒凉烦枉道”:在荒凉的山驿中,他们不辞辛劳地前来。
- “一觞相属莫嫌频”:我们频频举杯相聚,不要嫌弃这样的频繁。
修辞手法:
- 比喻:“冠剑投谁拂旧尘”中,冠剑比喻他们的名声和成就,旧尘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节行久穷弥好古,文章垂老更惊人”中,“节行”与“文章”,“久穷”与“垂老”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居贤人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描绘贤人在贫困中依然坚守古文化、品行高洁的形象,以及他们与作者之间的深厚友情,表达了作者对贤人的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渚:贤人隐居的地方,象征着高洁和隐逸。
- 沉沦:被世人遗忘的贤人,象征着被忽视的才华和品行。
- 萧然:环境简陋,象征着贫困和清贫。
- 冠剑:象征名声和成就。
- 山驿:荒凉的山间驿站,象征着艰辛和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济”是谁? A. 曾巩的友人 B. 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C. 曾巩的亲戚 D. 一个历史人物
-
诗中的“兰渚”象征什么? A. 繁华的都市 B. 高洁和隐逸 C. 贫困和清贫 D. 荒凉和孤独
-
诗中的“冠剑投谁拂旧尘”暗喻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名声和成就 C. 贫困和清贫 D. 艰辛和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与曾巩的《赠张济》: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但王安石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曾巩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隐居贤人的敬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曾巩的诗风和创作背景有详细的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全面的介绍,对理解曾巩的诗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