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丽三吴国,湖光荡日华。
鱼惊动苹叶,燕喜掠杨花。
云过山腰黑,风驱雨脚斜。
烟波遥尽处,仿佛见渔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在三吴国(即今江苏、浙江一带),湖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阳光。鱼儿因水面掀起的波纹而惊动了浮萍的叶子,燕子欢快地飞过杨花。云彩在山的腰间飘过,风将雨点斜斜地驱散。远处的烟波似乎让人看见了渔民的身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佳丽:美丽的风景或美女。
- 三吴国:古代指代吴国及其周边地区,特指江南一带。
- 荡:荡漾、波动。
- 惊:惊动、惊扰。
- 掠:掠过、轻快地经过。
- 脚斜:形容雨水落下的角度。
- 烟波: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
典故解析:
- 三吴国:指的是古代的吴国,后常用来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
- 诗中描绘的渔家生活,反映了古代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和渔民的生活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冲之,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词大多描绘社会现实,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江南经济文化繁荣,诗人游历西湖,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们的生活安宁,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江南的秀丽与生机。开头两句“佳丽三吴国,湖光荡日华”便生动地描绘出西湖的美丽与光辉,运用“荡”字使得湖面生动起来,仿佛波光在阳光下闪烁。接着,诗人用“鱼惊动苹叶,燕喜掠杨花”形象地刻画了水面上的生物活动,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这里的“鱼”和“燕”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具体表现,也象征了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
中间的“云过山腰黑,风驱雨脚斜”则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来增强情绪,突显出山水的动感和变化。最后一句“烟波遥尽处,仿佛见渔家”则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归属感,仿佛在波光烟雾中看见了渔民的生活,展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丽三吴国:描述了西湖的美丽,突显其在江南的独特地位。
- 湖光荡日华:描绘湖面波光粼粼,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
- 鱼惊动苹叶:描写水中生物的动态,反映生机。
- 燕喜掠杨花:展现春日的生动场景,寓意生活的快乐。
- 云过山腰黑:营造出天气变化的氛围,增强诗的层次感。
- 风驱雨脚斜:以风雨的斜落描绘自然的力量。
- 烟波遥尽处,仿佛见渔家:最后的宁静,表达对渔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湖光荡日华”,用“荡”字比喻湖面的活泼。
- 拟人:如“燕喜掠杨花”,赋予燕子喜悦的情感。
- 对仗:如“云过山腰黑,风驱雨脚斜”,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西湖美丽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丽:象征美好与富饶的江南。
- 湖光:代表自然的秀美。
- 鱼:象征生命的活力。
- 燕:象征春天和快乐。
- 云:象征变化与瞬息万变的自然。
- 烟波:象征宁静与深远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吴国”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
B. 江南
C. 西南 -
诗中的“燕喜掠杨花”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雨天
B. 燕子飞过花丛
C. 渔民打鱼 -
诗的最后一句“仿佛见渔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B.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对山水的无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与《西湖》相比,更加注重景与情的结合。
- 《春望》: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情感基调更为沉重,而《西湖》则以轻快的笔触描绘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