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庸关 其二》
时间: 2025-01-19 20:11: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荦确声中策骑前,
双崖断处响金鞭。
盘从石窟疑无路,
踏到冰沙别有天。
柳峪停云峰寂寂,
桑乾落日水溅溅。
前山知是从围地,
薄暮弓鸣岭外弦。
白话文翻译:
在荦确的声音中,我骑马向前,
在双崖的断处响起金鞭的声音。
盘旋在石窟中,似乎没有路可走,
却踏到冰沙上,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
在柳峪中停留,云峰显得寂静,
桑干河边,落日余辉,水面波光粼粼。
前山知道是从围地而来,
薄暮时分,弓声在岭外响起。
注释:
- 荦确:形容声音的清晰、响亮。
- 金鞭:指马鞭,发出清脆的声响。
- 石窟:山间的洞穴,暗示艰难险阻。
- 冰沙:形容地面坚硬如冰的沙土。
- 柳峪:指柳树成荫的山谷。
- 桑乾:桑干河,指水流的地方。
- 薄暮: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弓鸣:弓弦发声,象征紧张的氛围。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了对边境山川的深厚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曾,清代诗人,曾任官职,精通诗词,作品多描写山川风景,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乱与变迁的时代,通过描写边境风景,表达出对家国的思念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吴庸关 其二》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边境地区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以“荦确声”和“金鞭”描绘了骑马行军的场景,声响清晰,动感十足,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骑士的英勇与坚定。接下来的“盘从石窟疑无路”则表现了行进中的艰险,似乎在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困惑与挑战。
“踏到冰沙别有天”一语,让人感受到从艰难困境中走出后的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描述自然景色时,诗人使用了“柳峪停云峰寂寂”与“桑乾落日水溅溅”两个意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又流露出无尽的思索与感慨。最后两句则传达出一种对家国的思念和守卫的决心,“薄暮弓鸣”中的弓声,仿佛在召唤着守卫家园的勇士,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黄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边境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荦确声中策骑前:描写骑马前行时,耳边传来的清晰声响,给人以紧迫感。
- 双崖断处响金鞭:在峭壁的断崖间,马鞭声清脆响亮,增强了骑行的动感。
- 盘从石窟疑无路:在山间石窟中行走,似乎找不到出路,暗示人生的迷惘。
- 踏到冰沙别有天:走出困境,踏上冰沙,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象征希望与新生。
- 柳峪停云峰寂寂:在柳树成荫的山谷中停留,云峰显得宁静,映衬出诗人的思绪。
- 桑乾落日水溅溅: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洒在水面,水波荡漾,表现出诗人的惆怅。
- 前山知是从围地:前方的山知道是从围绕的地方而来,暗示对故土的依恋。
- 薄暮弓鸣岭外弦:傍晚时分,远处弓声响起,传递出守卫家园的决心与责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比喻:如“踏到冰沙别有天”寓意深刻,形象生动,传达出希望的意象。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表现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使整首诗更具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以及对家国的深情眷恋。诗人在骑行中感受到的艰难险阻与内心的豁然开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勇敢追求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勇气、力与动感。
- 金鞭:代表力量与控制,发出响亮清脆的声响。
- 石窟:暗示艰难与险阻。
- 冰沙:象征踏破困境后的新天地。
- 柳峪:自然的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桑乾水:流动的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
- 薄暮:象征思念与回忆,暗示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荦确声”指的是什么? A. 马的声音
B. 清晰的声音
C. 风声
D. 水声 -
“踏到冰沙别有天”中,“冰沙”象征着什么? A. 绝望
B. 新的希望
C. 风景
D. 障碍 -
诗中提到的“桑乾”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棵树
D. 一片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曾的《吴庸关》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首诗皆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黄曾更注重表现动感与情感的交织,而王维则倾向于宁静与内心的沉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曾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