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 樊山招集鸡鸣寺,感寒未赴。越日复送一章,邀与彊村同和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2:45:0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戚氏 樊山招集鸡鸣寺,感寒未赴。越日复送一章,邀与彊村同和 其二
作者: 沈曾植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桂花秋。仙人散诞狎沙鸥。楚客登临,淮山偃蹇,古今愁。凝眸。骋吴邮。伯劳乌桕问西洲。旧时淮水明月,还照法曲领遨头。世界沙聚,楼台电幻,空华病眼悠悠。正长筵劝醉,长笺写意,长卷抒忧。居然洛下风流。山阴故事,拟问宅图丘。长相保衣冠入蜀,宾客依刘。客何求。朱雀航前八驺。青溪口外扁舟。水天閒话,说与人閒,有情痴也茶瓯。四百南朝寺,纷烟雨里,山翠青浮。欲问志公遗迹,携懒残,残枝话山楼。祝黄花长久,白头长寿,岁岁赊重九。更江山管领人如旧。一年来,一度句留。病维摩,杖策寻幽。逃禅词,蔬笋得除不。输君此日,金添印锁,玉按琴钩。
白话文翻译:
在桂花飘香的秋天,仙人聚会嬉戏于沙鸥之间。楚地的游子登高望远,淮水边的山丘显得沉静,古今愁绪交织。凝视远方,信寄吴地。伯劳和乌桕询问西洲的消息。昔日淮水映照明月,还照我在法曲旁的游荡。世间万象如沙聚,楼台幻影如电,空虚的美丽让人眼神恍惚。正值长筵劝酒,长信写意,长卷抒发忧愁。竟然在洛阳的风流中。山阴的往事,我想询问那宅子与丘陵。长久保留衣冠入蜀,宾客依旧如刘备。客人们追求什么呢?朱雀航行在前,八驺追随。青溪口外的小舟,水天相接,闲聊着,带着情痴的茶盏。在四百年前的南朝寺庙,烟雨缭绕,山色青翠。想要问志公的遗迹,带着懒惰的残枝在山楼闲谈。祝愿黄花长存,白头偕老,岁岁重阳再来。更有江山管领的人如昔日。我一年中,留下一句。病中维摩,杖策寻幽之处。逃避禅宗的诗句,蔬菜笋尖被除去。我将这一天交给你,金色的印章,玉制的琴钩。
注释:
- 桂花秋: 指秋天桂花盛开,象征丰收和美好。
- 仙人: 可能指文人或高士,寓意高雅的生活。
- 楚客: 来自楚地的客人,代表外乡人。
- 伯劳: 一种鸟,常用作诗中的意象。
- 法曲: 古代的一种乐曲,传达了文化的传承。
- 重九: 指重阳节,象征长寿。
典故解析:
- 志公: 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高士或隐者,象征追求理想生活的人。
- 四百南朝寺: 指南朝时期的寺庙,反映出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曾植(1849-1924),字君贞,号三白,清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咏物抒情见长。其作品常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对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桂花”、“淮水”、“朱雀”等,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古今事情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借助“长筵劝醉”、“长笺写意”等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向往。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追求,情感真挚而又细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桂花秋。仙人散诞狎沙鸥。: 描述秋天的桂花盛开,仙人们嬉耍于沙鸥之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 楚客登临,淮山偃蹇,古今愁。: 楚地的游子登高望远,淮水山丘显得沉静,古往今来的愁苦油然而生。
- 凝眸。骋吴邮。: 凝视远方,寄情于吴地的信件。
- 伯劳乌桕问西洲。: 伯劳鸟和乌桕树询问西洲的消息,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旧时淮水明月,还照法曲领遨头。: 旧日淮水的明月照耀着我在法曲旁的游荡,充满怀旧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桂花”、“淮水”等自然意象比喻诗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 象征丰收与美好。
- 淮水: 代表故乡与怀旧。
- 朱雀: 象征祥瑞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桂花”主要象征什么?
- A. 忧愁
- B. 丰收与美好
- C. 远方的游子
- 答案: B
-
“楚客”一词指的是?
- A. 楚地的客人
- B. 楚国的国君
- C. 楚地的士兵
- 答案: A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快
- B. 忧伤
- C. 怀旧与思念
-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沈曾植的《戚氏》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对故乡的思念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沈曾植更侧重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而杜甫则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家庭的牵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曾植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