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门 刘圣公》

时间: 2025-01-14 11:23:25

不纳良谋刘演言,胡为衔璧向崇宣。

伤哉乱帝途穷处,何必当时谮福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纳良谋刘演言,胡为衔璧向崇宣。
伤哉乱帝途穷处,何必当时谮福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不听从刘演的良好计谋,为什么要向崇宣献上璧玉呢?可悲的是,乱世中的帝王走到了绝境,何必在当时诬陷福先呢?

注释:

  • 良谋:良好的谋略或计策。
  • 刘演:指汉代的一个政治人物,可能是指刘秀时期的刘演。
  • 衔璧:指佩戴美玉,这里用作比喻,表示向崇宣表示尊敬或献礼。
  • 崇宣:可能是指当时的一位权臣或皇帝。
  • 乱帝:指在动乱时期的帝王。
  • :诬陷、陷害。
  • 福先:可能是指某位被诬陷的忠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以其清新明丽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历史典故与个人思考,体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以历史人物为例,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反思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心的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忠臣被冤屈的悲哀。首句“不纳良谋刘演言”直接指出了对于良策的忽视,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不明智和短视。接下来的“胡为衔璧向崇宣”,则通过象征性的描写,揭示了权臣之间的权力游戏与伪善,令人感到无奈与失望。

后两句“伤哉乱帝途穷处,何必当时谮福先”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对乱世中帝王的困境感到伤心,同时也在质问为何要诬陷忠良之士,显示出对当权者的深刻不满与控诉。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历史的忧虑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纳良谋刘演言:这里表达了对刘演良策的忽视,反映出统治者的不明智。
  2. 胡为衔璧向崇宣:通过衔璧的比喻,暗指权臣之间的虚伪与表面功夫。
  3. 伤哉乱帝途穷处:表达了对乱世中帝王困境的惋惜。
  4. 何必当时谮福先:质问为何要在关键时刻诬陷忠臣,显示出诗人对政治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衔璧”比喻权臣的虚伪与表面功夫。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感叹:通过“伤哉”表达诗人的感慨,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展现了诗人对忠臣被冤屈的同情,以及对当权者无视良策的批判,反映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良谋:象征智慧与理智。
  • :象征价值与尊敬。
  • 乱帝:象征动乱与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呈现了政治的复杂性,也暗示了历史的悲剧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不纳良谋”中“良谋”指的是什么? A. 坏主意
    B. 好主意
    C. 计划
    D. 传统

  2. 诗中提到的“衔璧”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忠诚
    C. 虚伪
    D. 知识

  3. “何必当时谮福先”中“谮”是什么意思? A. 赞美
    B. 诬陷
    C. 忽视
    D. 支持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忠臣的惋惜,但周昙的作品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政治的批判,而王维则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