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陈公实上通守王刚父四首》

时间: 2025-01-14 20:15:21

戍解淮山月,波平瀚海秋。

主忧销北顾,宾宴接南楼。

自愧成村叟,无因接胜流。

铃斋听客雁,应念稻粱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代陈公实上通守王刚父四首
戍解淮山月,波平瀚海秋。
主忧销北顾,宾宴接南楼。
自愧成村叟,无因接胜流。
铃斋听客雁,应念稻粱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守边的官员在淮山的戍楼上,夜晚月光明亮,海面波平如镜,正值秋天。诗人忧虑国家的安全,心中惦记北方的战事,而南楼上宾客的宴会却热闹非凡。诗人自觉只是一个乡村的老叟,无法参与到高层的盛宴之中。听着铃斋中传来的雁鸣,想起了稻米和粮食的谋划。

注释:

  • 戍解:戍楼的解放或解除,指守卫的工作。
  • 淮山:指淮河沿岸的山脉,地理位置。
  • 南楼:指南方的楼阁,宴会的场所。
  • 成村叟:自谦为乡村的老人,指诗人自己。
  • 铃斋:指一处清静的书斋,可能是诗人的居所。
  • 稻粱谋:指对粮食的谋划,寓意生活的安排和计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约960-1016年),字子云,号静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唐。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居住在边防地带,面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无奈,抒发对时局的关切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戍楼的景象开篇,描绘了月色清明、海面平静的秋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虑的氛围。作为一名边防官员,诗人心中时刻惦记着北方的战事,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同时,南楼上的宴会与他所处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对繁华生活的渴望与无奈。诗人自谦为“成村叟”,暗示着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对高层社交的向往。最后一句“铃斋听客雁”,则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自然界的变化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生活与自身处境的多重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戍解淮山月:描绘戍楼的月光,象征着守卫的孤独。
  2. 波平瀚海秋:海面平静,映出秋天的宁静,却又暗含忧虑。
  3. 主忧销北顾:主人的忧虑在于北方的战事,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4. 宾宴接南楼:南楼的热闹与北方的忧虑形成对比。
  5. 自愧成村叟:诗人自谦,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6. 无因接胜流:对高层生活的渴望却无从接触。
  7. 铃斋听客雁:自然界的声音引发诗人的思考。
  8. 应念稻粱谋:回归生活的实际,思考粮食的安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戍楼的月光与诗人的内心状态相联系。
  • 对仗:上下句相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听客雁”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忧国忧民”的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深沉而清晰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代表广阔与宁静。
  • :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象征迁徙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是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中“成村叟”指代什么? A. 乡村的老人
    B. 边防的士兵
    C. 官员
    D. 文人

  3. “铃斋听客雁”中的“铃斋”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处清静的书斋
    C. 一座城堡
    D. 一种饮品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姜特立的这首诗更加强调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而王维则更注重个人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均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文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