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日谒文山先生祠,时于中丞方议重修,用杜诗蜀相原韵》

时间: 2025-01-17 09:16:58

信国孤忠汗简寻,荒祠凭吊剧萧森。

旌旗曾仕吴疆色,丝竹空埋鲁壁音。

斜谷出师原比烈,睢阳仗节本同心。

榱崩栋折劳兴复,瞻拜遗容一振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信国孤忠汗简寻,
荒祠凭吊剧萧森。
旌旗曾仕吴疆色,
丝竹空埋鲁壁音。
斜谷出师原比烈,
睢阳仗节本同心。
榱崩栋折劳兴复,
瞻拜遗容一振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对文山先生(即杜甫)的追思与敬仰。诗人感慨于国士的孤忠与清白,前来荒废的祠堂凭吊,周围的景象令人感到凄凉。文山曾在吴地为国效力,然而如今仅存的音律却被埋没。诗中提到斜谷出征的壮烈与睢阳仗节的同心,表达了对忠臣的仰慕与追忆。最后,诗人希望能重振文山的伟业,怀念他的遗容,心中涌起一股振奋的情感。

注释:

  • 信国:指忠于国家的人。
  • 孤忠:形容一个人忠诚而孤独。
  • 汗简:指清白的书信,形容文山的忠诚。
  • 荒祠:荒废的祠庙,表示对先贤的追念。
  • 旌旗:古代军队的标志,代表曾为国效力的荣耀。
  • 丝竹:古代乐器,象征文人雅士的音乐情怀。
  • 斜谷出师:指斜谷的出征,表现忠义之士的壮烈。
  • 睢阳:指古地名,强调忠臣的同仇敌忾。
  • 榱崩栋折:比喻祠堂的破败,暗示历史的沧桑。
  • 一振襟:表现诗人对先贤的怀念与激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定求(1640-1712),字子华,号澄心,清代诗人。他的诗风受杜甫影响较大,常以抒情和咏怀为主,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和人物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与社会变迁之际,诗人怀念历史上的忠臣,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文山先生的祠堂为背景,通过对荒凉祠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忠臣的敬仰。首联用“信国孤忠”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表现对忠臣的感慨。接着,诗人描绘荒祠的凄凉环境,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借此反衬出文山先生伟大的忠诚与精神。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旌旗曾仕吴疆色”,说明文山曾在历史上有过显赫的地位,然而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回忆,令人扼腕叹息。

后四句则转向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希望能重振文山的伟业,“榱崩栋折”暗示历史的沧桑,而“瞻拜遗容一振襟”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振奋。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信国孤忠汗简寻:表达忠于国家的孤独之人,追寻那份清白的信念。
  2. 荒祠凭吊剧萧森:在荒凉的祠堂中凭吊,感受到凄凉的氛围。
  3. 旌旗曾仕吴疆色:曾经在吴地为国效力的荣光如今已不复存在。
  4. 丝竹空埋鲁壁音:音乐的音色已被埋没,表达对文人雅士的惋惜。
  5. 斜谷出师原比烈:将斜谷的出征与忠臣的壮烈相提并论,表现其英勇。
  6. 睢阳仗节本同心:强调忠臣的共同心志与理想。
  7. 榱崩栋折劳兴复:隐喻重振精神与事业的艰难与努力。
  8. 瞻拜遗容一振襟:回顾先贤的风范,内心涌起振奋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首联与次联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榱崩栋折”比喻历史的沧桑,形象而生动。
  • 拟人:通过“瞻拜遗容”,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命,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忠臣文山的追思与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对忠诚与理想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祠堂:象征对历史和忠臣的怀念,承载着文化传统。
  • 旌旗:象征荣光与功勋,反映历史的荣耀。
  • 丝竹:象征文人雅士的气质与音乐情怀,体现文化的传承。
  • 斜谷与睢阳:历史地名,象征英雄的出征与忠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信国孤忠”指的是? A. 忠于国家的孤独者
    B. 忠诚的朋友
    C. 国家的信仰
    答案:A

  2. “榱崩栋折”比喻什么? A. 建筑物的破坏
    B. 历史的沧桑
    C. 个人的失落
    答案:B

  3. 诗中提及的“丝竹”主要象征? A. 武士的刚强
    B. 文人雅士的音乐与气质
    C. 乡村的宁静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现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对理想的追求,风格上更为悲壮。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壮丽的山河,但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歌颂与个人理想。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