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时间: 2025-01-06 10:20:39

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

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

白话文翻译:

在学习《易经》深入探索其源头之前,我便开始用虚静深远的心思去思考。这感觉就像孩童学习词赋一样,运用起来没有差错,但问其深意却不知晓。

注释:

  • 学易:学习《易经》。
  • 穷源:深入探索源头。
  • 虚寂:虚静深远。
  • 眇心思:深远的心思。
  • 宛如:好像。
  • 童子:孩童。
  • 攻词赋:学习词赋。
  • 用即无差:运用起来没有差错。
  • 问不知:问其深意却不知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他的哲学思想以“气”为核心,主张“理一分殊”,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反映了张载在学习《易经》时的思考状态,体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思维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张载在研究《易经》时,深感其博大精深,因此在未完全领悟其精髓之前,便开始用虚静深远的心思去探索。诗中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自谦的手法,展现了张载在学习《易经》时的内心状态。首句“学易穷源未到时”表明他在深入探索《易经》的源头之前,已经开始用心思考。次句“便将虚寂眇心思”则进一步描绘了他虚静深远的心思,这种心思如同深邃的宇宙,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后两句“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则通过自谦的比喻,表明他在运用《易经》时虽无差错,但对于其深意却尚未完全领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载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易穷源未到时”:张载在学习《易经》时,尚未完全领悟其深奥的源头,但他已经开始用心思考。
  2. “便将虚寂眇心思”:他用虚静深远的心思去探索《易经》的奥秘,这种心思如同深邃的宇宙,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3. “宛如童子攻词赋”:他自谦地将自己比作学习词赋的孩童,表明他在运用《易经》时虽无差错,但对于其深意却尚未完全领悟。
  4. “用即无差问不知”:他在运用《易经》时虽无差错,但对于其深意却尚未完全领悟,这表明他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学习《易经》的过程比作童子学习词赋,形象地表达了张载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谦和对知识的敬畏。
  • 自谦:通过自比为童子,表明他在运用《易经》时虽无差错,但对于其深意却尚未完全领悟,体现了他的谦虚和对学问的敬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张载在学习《易经》时的内心状态和对学问的敬畏。他通过比喻和自谦的手法,展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谦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寂:虚静深远的心思,象征着张载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
  • 童子:孩童,比喻张载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谦和对知识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载在这首诗中将自己比作什么? A. 童子 B. 学者 C. 诗人 D. 哲学家

  2.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表达对《易经》的热爱 B. 表达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 C. 表达对童子的喜爱 D. 表达对哲学的思考

  3. 张载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易》:王安石对《易经》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其诗作《易》与张载的这首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易经》的深入思考。

诗词对比:

  • 张载的《诗一首》与王安石的《易》在主题上都涉及对《易经》的思考,但张载的诗更侧重于表达学习过程中的内心状态和对学问的敬畏,而王安石的诗则更侧重于对《易经》哲理的阐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载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张载集》:收录了张载的全部著作,包括哲学论文和诗作,是研究张载思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