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时间: 2025-01-06 12:55: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嗟乎余仲,叹诗颠酒渴,化为异物。
记把一樽长忆弟,白昼吟声撼壁。
每到梅开,便啼鹃血,红了千林雪。
金台可怪,是他羁绊英杰。
今日罨画溪桥,天涯人到也,梅花重发。
只是题诗人去久,字迹也应磨灭。
故国茱萸,残年棣萼,恨事多于发。
水明楼上,窗楞界上纤月。
白话文翻译
哎,我的朋友啊,感叹我因饮酒作诗而渴望变成异物。
记得曾与我的弟弟把酒畅饮,白天吟诵的声音震撼了墙壁。
每当梅花开放时,便听到杜鹃的啼叫,染红了千林的白雪。
金台令人惊叹,那里羁绊了多少英杰。
如今在这画桥旁,天涯海角的人也到了,梅花又重新绽放。
只是写诗的人已去得太久,字迹也应该磨灭了。
故国的茱萸,年华已逝,令人怨恨的事情比白发还多。
水明楼上,窗棂间透出纤细的月光。
注释
- 余仲:指作者的朋友或同龄人,表达对友人的感慨。
- 异物:在这里可能指向一种超脱或逃避现实的状态。
- 樽:酒杯。
- 梅开:指梅花盛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啼鹃血:杜鹃鸟的啼叫,常与悲伤和思念相联系。
- 金台:可能指盛大豪华的地方,或有名望的聚会场所。
- 茱萸:一种植物,常用作思念故乡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约1700),字子桓,号任之,清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咏物抒怀,作品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念奴娇》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生活的哲思。
诗歌鉴赏
《念奴娇》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怀念和对故国的思恋。开篇以感叹的语气引入,借“余仲”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惋惜,诗人对生活中的渴望与失落感同身受。在描绘梅花盛开时,杜鹃鸟的啼叫则引发对过往的回忆,仿佛时间在此刻定格,令人心生感慨。
诗中“金台可怪,是他羁绊英杰”,既指出了社会环境对英才的束缚,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无奈与惋惜。接着,诗人转而描绘眼前的景象,重提梅花重发,意为生命的延续与希望。尽管“字迹也应磨灭”,但对故国茱萸的思念愈发明显,感叹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堪称清代词作中的佳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嗟乎余仲,叹诗颠酒渴,化为异物。
-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状况的不满。
- 记把一樽长忆弟,白昼吟声撼壁。
- 回忆与弟弟共同饮酒吟诗的快乐时光。
- 每到梅开,便啼鹃血,红了千林雪。
- 梅花盛开时,杜鹃的啼叫唤起对往昔的回忆。
- 金台可怪,是他羁绊英杰。
- 暗指历史的无情,英杰无法施展才华。
- 今日罨画溪桥,天涯人到也,梅花重发。
- 虽然时过境迁,梅花依旧盛开,象征希望。
- 只是题诗人去久,字迹也应磨灭。
- 说明时间的无情,诗人已久未作。
- 故国茱萸,残年棣萼,恨事多于发。
- 反映对故乡的思恋和对往事的惋惜。
- 水明楼上,窗楞界上纤月。
- 描绘宁静的夜景,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化为异物,表达对生活的逃避。
- 拟人:梅花重发,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故国茱萸,残年棣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友谊、故乡、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体现了深刻的哲思和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杜鹃:常与悲伤、思念相联系。
- 金台:代表繁华与成就,暗示历史的无情。
- 茱萸: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余仲”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人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敌人 -
“金台可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无奈
B. 对金钱的追求
C. 对自然的赞美 -
“水明楼上,窗楞界上纤月”描绘的是:
A. 白天的景象
B. 夜晚的情景
C. 早晨的光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思念。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念奴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但前者更加强调对友谊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情感与孤独。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词学研究》
以上为《念奴娇》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