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晁元中十首
黄庭坚
子云赋逐贫,退之文送穷。
二作虽类俳,颇见壮士胸。
晁子问行津,欲济无山穷。
著书道蒿底,端有古人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晁元中的关心。子云的《赋》虽然是为了抒发贫穷的感受,但退之的文章却是送别穷困的情绪。尽管二位的作品风格相似,却都展现了壮士的气魄。晁子询问渡口的情况,希望能渡过没有山的穷困。写书时提到蒿草底下,明显有古人的风范。
注释:
- 子云:指的是古代的诗人,代表贫困的状态。
- 退之:指的是另一位诗人,可能是指退之的文章,表达着对穷困的感慨。
- 壮士胸:指的是拥有豪迈气概的人。
- 晁子:指的是晁元中,诗中的朋友。
- 行津:指渡口,象征着渡过困境。
- 蒿底:指的是野草之下,隐喻着艰难的处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以豪放、清新、洒脱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写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与朋友晁元中之间的交往中,反映了诗人对朋友近况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寄晁元中十首》是一首充满友情与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朋友的关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开头提到的“子云赋逐贫,退之文送穷”,不仅表达了对贫困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对同代诗人的分析,折射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文学的追求。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渡口的象征意义,意指希望能够克服生活的困境,达到更高的境界。最后提及的“著书道蒿底”,则不仅是对古人的追慕,也暗示了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坚持创作的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云赋逐贫:子云的赋作虽然表达了贫困。
- 退之文送穷:退之的文章则是对穷困的送别。
- 二作虽类俳:两者虽然风格相似。
- 颇见壮士胸:但都展现了豪迈的气概。
- 晁子问行津:晁元中询问渡口的情况。
- 欲济无山穷:希望能够渡过没有山的贫穷。
- 著书道蒿底:写书时提到蒿草底下。
- 端有古人风:显示出古人的风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逐贫”与“送穷”。
- 比喻:用“行津”比喻生活中的渡口,象征希望和困难的结合。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鼓励,同时感慨生活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贫:象征生活的困境和艰辛。
- 壮士胸:象征豪迈与勇气。
- 行津:象征渡过困境的希望。
- 蒿底:象征艰难环境中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子云”是指哪个方面的内容? A. 贫困
B. 富有
C. 幸福
D. 哀愁 -
“行津”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渡口、希望
C. 友谊
D. 生活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关心与鼓励
C. 忧伤
D. 快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黄庭坚:李白的豪放与黄庭坚的清新形成鲜明对比,李白更多描绘饮酒作乐的豪情,黄庭坚则关注于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