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庭坚的《杂诗七首》中的一首: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白话文翻译:
这身躯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座小茅屋,
世事消磨了我的青丝,变得稀疏了。
究竟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鹿呢?
而我却不知整日里在梦中成了鱼。
注释:
- 此身:指诗人自己的身体。
- 天地一蘧庐:比喻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和孤独,蘧庐指简陋的茅屋。
- 世事消磨:世间的事务使人消耗、磨损。
- 绿鬓疏:原意为青丝变得稀疏,指年华的流逝。
- 真得鹿:这里的“鹿”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或追求的象征。
- 梦为鱼:意指沉迷于虚幻或是无根的梦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理学家。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对后代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作成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诗人通过对身世的叹息和对世事的沉思,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杂诗七首》中的此首诗,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开头“此身天地一蘧庐”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孤独与渺小的境地,仿佛在说我们在广阔的天地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存在。接下来,通过“世事消磨绿鬓疏”,诗人感叹岁月无情,理想与追求在世事的冲击下逐渐消逝,青丝的稀疏象征着青春的逝去和理想的破灭。而最后两句则通过“毕竟几人真得鹿”,表达了对理想和追求的思考,几人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以“梦为鱼”作结,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梦中的鱼象征着虚幻的愿望和追求,诗人的心灵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身天地一蘧庐:诗人以“蘧庐”自喻,表现出对自身渺小的感悟。
- 世事消磨绿鬓疏:通过“世事”,诗人强调了时间和生活的无情,青丝的消逝象征着人们理想的逐渐消磨。
- 毕竟几人真得鹿:反问句式,强调理想的难以实现,暗示世人多半无法追求到真正的目标。
- 不知终日梦为鱼:诗人自述在梦中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蘧庐”,突出渺小与孤独感。
- 反问:通过“毕竟几人真得鹿”,增强了对理想追求的思考深度。
- 象征:鱼象征着虚幻的梦想,鹿象征着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诗的核心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孤独、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情,表现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传递出一种哲理性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蘧庐:象征孤独、渺小的存在。
- 绿鬓:象征青春与理想,消逝的青丝暗示梦想的破灭。
- 鹿:象征理想与追求,值得追逐却难以实现。
- 鱼:象征虚幻的梦想与无根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此身天地一蘧庐”中的“蘧庐”指什么? A. 高楼大厦
B. 小茅屋
C. 花园
D. 湖泊 -
“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追求
C. 年龄
D. 时间 -
诗中“梦为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现实的认同
B. 对理想的渴求与迷失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时间的珍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庭坚的《此身天地一蘧庐》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涉及理想的追求与自然的描写,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出一种宁静与隐逸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集》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