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

时间: 2025-01-04 09:25:53

挥手东门别,朱颜鬓未霜。

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

後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

谁能悲楚相,抵掌悟君王。

意思解释

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

原文展示

挥手东门别,朱颜鬓未霜。
至今如梦寐,未信有存亡。
後事书千纸,新坟天一方。
谁能悲楚相,抵掌悟君王。


白话文翻译

挥手告别东门,面容依旧红润,头发尚未斑白。
至今还如同梦中一般,不相信你真的已去世。
后来的事情书写了千纸,新的坟墓在天的另一方。
谁能够像我一样悲伤,拍手以此来领悟君王的深意。


注释

  • 挥手东门别:挥手告别东门,东门指的是出门,象征告别。
  • 朱颜鬓未霜:朱颜指红润的面色,鬓未霜意为头发尚未变白,表现出对故人的怀念与不舍。
  • 至今如梦寐:至今仍然像做梦一样,表达对故人离世的难以置信。
  • 後事书千纸:后来的事情写满了千纸,暗指对逝去的回忆和总结。
  • 新坟天一方:新的坟墓在远方,象征着故人已去,留在他乡。
  • 谁能悲楚相:谁能理解我的悲伤,表达诗人对故人去世的深切哀痛。
  • 抵掌悟君王:拍手以此来领悟,暗示对君王的感慨,可能指代对生死和权力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挽诗是苏轼为朋友亡故所作,表面上是对亡友的哀悼,实际上也反映了他对生死、荣华的思考。创作于甲辰年十二月,正值冬季,气候寒冷,诗人心境沉重,情感愈加深沉。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头的“挥手东门别”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诗人用“朱颜鬓未霜”描绘了逝者的青春与活力,令人感到一阵心痛。紧接着,诗人用“至今如梦寐”表达了对死者的不信与怀念,反映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后事书千纸”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的思考与总结,仿佛在提醒自己和读者珍惜眼前。与此同时,“新坟天一方”传达了逝者的孤独,而“谁能悲楚相”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助,似乎在呼唤能够理解他的人,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孤寂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惜,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挥手东门别:告别的情景,暗示离别的哀伤。
    2. 朱颜鬓未霜:描绘故人年轻的面容,突显生死的对比。
    3. 至今如梦寐:表达对故人去世的难以置信,仿佛一切如梦。
    4. 後事书千纸:回忆与总结过往,暗示对生死的思考。
    5. 新坟天一方:故人已去,留下的孤独感。
    6. 谁能悲楚相:表达诗人的孤独和对理解的渴望。
    7. 抵掌悟君王:对生死的哲理思考,暗含对权力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梦寐”比喻对生命的无常。
    • 对仗:如“朱颜鬓未霜”与“新坟天一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表现情感的深切,使诗更具感染力。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友人的哀悼,探讨了友情、生死与人生哲理,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东门:象征离别与告别的场所。
  • 朱颜:象征年轻和活力,显示逝者的青春与离去的对比。
  • 新坟:象征死亡与孤独,暗示朋友的离去。
  • 悲楚:情感的象征,表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人理解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朱颜鬓未霜”表达了什么?

    • A. 逝者的衰老
    • B. 逝者的年轻
    • C. 逝者的智慧
    • D. 逝者的遗憾
      答案:B
  2. “谁能悲楚相”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希望
    • B. 孤独
    • C. 喜悦
    • D. 愤怒
      答案:B
  3. 诗中“新坟天一方”中的“新坟”指的是什么?

    • A. 逝者的家
    • B. 逝者的坟墓
    • C. 逝者的遗物
    • D. 逝者的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江头》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哀江头》同样表达了对故人的哀悼,但在情感上更加沉重,展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注。
  • 李白的《夜泊牛津》则通过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感,风格较为抒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苏轼传》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