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书》
时间: 2025-01-01 12:06: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书
作者: 梅尧臣〔宋代〕
悲愁快於刀,内割肝肠痛。
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
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
朝夕拜空位,绘写恨少动。
虽死情难迁,合姓义已重。
吾身行将衰,同穴诗可诵。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悲伤的痛苦比刀割更为剧烈,深深地割裂着我的心肠。
眼前的一切都是旧物,唯有你和这些旧物陪伴着我。
那件衣裳是我昔日亲手缝制的,心里却不忍再去翻弄。
我朝夕拜祭着你空空的位子,心中对你的恨意却难以表达。
即使你已去世,我对你的情感却难以改变,
我们的姓氏和义务已然紧密相连。
我如今的身体也将衰老,但在同一个坟墓中,我们的诗篇却可永远传诵。
注释
字词注释
- 悲愁: 悲伤和愁苦。
- 刀: 比喻痛苦的方式,形象化地表达心灵的创伤。
- 内割肝肠痛: 形容内心的痛苦深重。
- 衣裳昔所制: 形容对往昔亲手制作的衣物的回忆和不舍。
- 空位: 逝者的遗留之处,表示对逝者的怀念。
- 合姓义已重: 指亲情和责任的深重。
典故解析
- 本诗未明显引用历史典故,但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往的追忆,体现了宋代文学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梅溪,宋代初期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擅长抒情,尤其关注个人情感及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生活的宋代,社会动荡与人际关系的疏远使得诗人对亲情、友情愈加珍视。诗中表达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诗歌鉴赏
《悲书》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惆怅的诗,梅尧臣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心灵的痛楚。全诗以“悲愁快於刀”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一种无可言喻的痛苦感。诗中对往昔的回忆,尤其是对亲手缝制衣服的描写,显得格外细腻与真实,反映了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牵绊。
诗人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时,既有悲痛的心情,也有对过往生活的回顾,显示出他在痛苦中不忘珍惜曾经的美好。诗中“唯尔与此共”一句,暗示了逝者在生者心中的特殊地位,表明尽管亲人已去,但那份情感依旧存在,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深刻表达了对生命、亲情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悲愁快於刀:悲伤的苦楚比刀割还要深重,强调了情感的痛苦。
- 内割肝肠痛: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撕裂感,痛苦深入心底。
- 有在皆旧物:身边的一切物品都带有过去的回忆。
- 唯尔与此共:与逝去的亲人和这些旧物共同存在,体现孤独感。
- 衣裳昔所制:提到亲手做的衣服,表达深厚的情感。
- 箧笥忍更弄:不忍心去翻动那件衣服,象征对往昔的珍惜。
- 朝夕拜空位:日复一日地对着逝者的空位表达怀念。
- 绘写恨少动:尽管心中有愤恨,但情感却难以表达。
- 虽死情难迁:即使逝者已去,情感依然存在。
- 合姓义已重:表明亲情与责任的重要性。
- 吾身行将衰:自我意识到生命的衰退。
- 同穴诗可诵:在同一墓穴中,诗歌能够传诵,体现永恒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刀”比喻痛苦,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朝夕拜空位”与“绘写恨少动”,形成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悲伤的直接表达与对往昔的细腻回忆,探讨了生死、亲情与记忆的主题,展现了强烈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刀:象征痛苦与伤害。
- 衣裳:象征过往的美好与珍贵回忆。
- 空位:象征逝去的亲人和无法填补的空缺。
- 诗:象征永恒的记忆与情感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悲书》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梅尧臣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衣裳昔所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逝者的愤恨
B) 对逝者的怀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未来的期望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生死与亲情
B) 国家与战争
C) 自然与人生
D) 友情与背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现对生活与自然的思考。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对逝去爱情的悼念。
诗词对比
比较梅尧臣的《悲书》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但《月下独酌》更多展现了孤独与自我解脱的情感,而《悲书》则深切地探讨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痛苦,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