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同人游皇觉寺,时山茶花开,老僧沦茗饷客,词以赏之。》
时间: 2025-01-17 09:32: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丛花
同人游皇觉寺,时山茶花开,老僧沦茗饷客,词以赏之。
临江萧寺夕阳中,
垂柳舣孤篷。
幽廊细径无人到,
透春信偏有东风。
天女散成,
维摩拈出,
色相总难空。
华严七宝斗玲珑,
喷作杜鹃红。
茶烟未许禅心定,
又堆起锦怅珠丛。
巾上唾痕,
衫边啼晕,
应与此花同。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的萧寺中,夕阳西下,
垂柳依偎着孤舟。
幽静的走廊和小径无人到访,
春天的气息却透过东风悄然传来。
天女散花般的景象,
维摩所拈的道理,
色相终究难以空无。
华严七宝的精致闪耀,
犹如杜鹃花般鲜红。
茶烟尚未允许我心中禅意平静,
又堆积起对美好事物的惆怅与珠光。
巾上留下唾痕,
衫边染上泪痕,
这情景应与这花相同。
注释:
- 萧寺:指清幽的寺庙,表达一种宁静的氛围。
- 孤篷:独自的船篷,象征孤独与宁静。
- 幽廊细径:形容寺中小路寂静无人。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生机与温暖。
- 天女散花:指美丽的景色,如同天女撒花般绚丽。
- 维摩:指维摩诘,是佛教中的智慧象征。
- 华严七宝:华严经中提到的七种珍宝,象征佛教的辉煌与美好。
- 锦怅珠丛:比喻美好的事物让人感到惆怅,似乎美好却又难以拥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约1640-约1715),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佛教意境,常蕴含禅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览皇觉寺时,正值山茶花盛开,老僧以茶待客,诗人借此场景表达了对春天和美好事物的感悟,反映出那种宁静与内心的思索。
诗歌鉴赏:
《一丛花》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寺庙场景,借用自然景物和佛教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感悟。开篇的“临江萧寺夕阳中”便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宁静而幽美的基调。诗人在夕阳的映照下,感受到孤独与宁静,正如“垂柳舣孤篷”中所传达的意境。接着,通过“幽廊细径无人到”,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仿佛在提醒人们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诗中“天女散成,维摩拈出”用来表达自然之美与哲理的深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而“华严七宝斗玲珑”则将佛教的辉煌与美好融入了这幅宁静的画面之中。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内心的追求,尤其是“茶烟未许禅心定,又堆起锦怅珠丛”,将内心的纷繁与外界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传递出一种惆怅而又美好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临江萧寺夕阳中:在江边的萧寺,夕阳将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垂柳舣孤篷:垂柳依偎,孤舟静泊,暗示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幽廊细径无人到:小路寂静无人,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
- 透春信偏有东风:春天的气息通过东风传来,暗示生机与希望。
- 天女散成,维摩拈出:自然之美与佛教智慧的结合,体现诗人的哲理思考。
- 色相总难空:外在的美丽无法超脱,展现出对世俗的思考。
- 华严七宝斗玲珑:华严中的七宝象征着佛教的美好与辉煌。
- 喷作杜鹃红:杜鹃花绽放,增添了春天的色彩。
- 茶烟未许禅心定:茶香未能让内心平静,暗示内心的纷扰。
- 又堆起锦怅珠丛:对美好事物的惆怅,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 巾上唾痕,衫边啼晕:生活中的琐碎,暗示情感的流露。
- 应与此花同:与花的美丽相呼应,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茶烟”与“禅心”的对比,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春天的意象,象征着生机。
- 对仗:如“巾上唾痕,衫边啼晕”,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美的感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求与对美好事物的惆怅,展现出一种深邃的禅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垂柳:象征柔美与宁静。
- 东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杜鹃: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茶烟:象征生活的平淡与禅意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发生在什么地方?
- A. 山顶
- B. 江边的寺庙
- C. 城市的公园
- D. 田野
-
“茶烟未许禅心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宁静
- B. 忧愁
- C. 愉悦
- D. 迷惘
-
“华严七宝斗玲珑”中提到的“华严”与哪种宗教有关?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伊斯兰教
答案:
- B. 江边的寺庙
- B. 忧愁
- B. 佛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的作品,描绘春雨的美丽与生机。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 《一丛花》与《春夜喜雨》: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一丛花》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而《春夜喜雨》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对生活的滋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黄燮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