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正公》

时间: 2025-01-01 14:16:18

道本于身,真积乃全。

贯以一诚,虽人实天。

元祐之初,帝赉良弼。

匪康其躬,为民而出。

龙起于洛,云兴于嵩。

有泽其膏,四海之丰。

方其未骧,一念下土。

九关虽扃,编此守虎。

及其既用,草偃维风。

群贤鳞差,滃然而从。

天以诚开,民以诚格。

混融流通,何索何获。

有崇南山,太平之基。

岩岩具瞻,维公宜之。

平生不欺,涵泳浃洽。

心画之作,为天下法。

取人以直,持己以谦。

岂徒幅笺,二德之兼。

荣光属天,公书在椟。

有德有言,温其如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司马文正公
作者: 岳珂 〔宋代〕

道本于身,真积乃全。
贯以一诚,虽人实天。
元祐之初,帝赉良弼。
匪康其躬,为民而出。
龙起于洛,云兴于嵩。
有泽其膏,四海之丰。
方其未骧,一念下土。
九关虽扃,编此守虎。
及其既用,草偃维风。
群贤鳞差,滃然而从。
天以诚开,民以诚格。
混融流通,何索何获。
有崇南山,太平之基。
岩岩具瞻,维公宜之。
平生不欺,涵泳浃洽。
心画之作,为天下法。
取人以直,持己以谦。
岂徒幅笺,二德之兼。
荣光属天,公书在椟。
有德有言,温其如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真诚与德行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对社会的贡献。诗中提到,真正的道理源于自身的修养,真诚的积累才是完整的。诗人借用历史典故,赞美司马光的德行与治理之才,指出他为民而出,施政宽厚。诗中还提到自然的壮丽与人间的繁荣,强调诚实的品德能够感动天地,赢得民心。最后,诗人指出,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应当成为社会的法则。

注释

  • 道本于身:道理始于个人的修养。
  • 真积乃全:真实的积累才是完整的。
  • 元祐之初:指宋仁宗元祐年间。
  • 匪康其躬:并不是只顾自身安康。
  • 龙起于洛: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洛阳出仕。
  • 有泽其膏:滋润万物,象征国家富饶。
  • 九关虽扃:即使关口紧闭,仍能守卫国家。
  • 草偃维风:如同草木随风而倒,形容局势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岳珂,字宗明,号容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著称。岳珂在诗词、散文及评论上都有重要贡献,尤其擅长以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情怀和社会理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宋朝,正值国家动荡与变革之时,作者通过赞美历史人物的德行与贡献,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并对现实的忧虑。

诗歌鉴赏

《司马文正公》是一首颂扬德行与诚实治国理念的古诗。整首诗以司马光为中心,通过对其为民出仕的赞美,展现出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龙起于洛,云兴于嵩”,将自然的壮丽与国家的兴盛相联系,表达了政治的道德基础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诗人强调,真正的道理和智慧应当建立在个人的修养与真诚之上。通过反复提及“诚”字,诗人强调了诚实与道德的重要性,暗示只有真正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得到民心与天地的认可。在诗的结尾,诗人总结真理与德行的结合,指出这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国家治理的法则。

整首诗语言精炼,意象生动,给人以启示,激发人们对德行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道理源于自身。
    • 接着指出,唯有真诚的积累才能成就完整的品格。
    • 通过历史背景,赞美了司马光的德行。
    • 进一步描绘自然与国家的兴盛,暗示治理的成功与个人修养的关联。
    • 最后总结德行与智慧的结合,强调社会和谐与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使用对仗和排比,如“取人以直,持己以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与拟人手法,如“龙起于洛”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崇高地位。
    • 通过自然意象,如“云兴于嵩”,传达出理想政治的美好景象。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个人的德行与真诚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倡以仁德治国的理念,体现出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当时社会的关怀。

意象分析

  • :象征理想与真理。
  • :代表真诚与品德。
  • 龙、云:象征国家的兴盛与人才的出现。
  • 南山:象征稳固的基础,寓意国家长治久安。
  • :比喻社会的变化与民心的动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诚”字代表什么含义? a) 个人利益
    b) 真诚与德行
    c) 物质财富

  2. 诗中提到的“龙起于洛”意指什么? a) 自然现象
    b) 有才能的人在此出仕
    c) 地理特征

答案

  1. b) 真诚与德行
  2. b) 有才能的人在此出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岳珂的《司马文正公》与杜甫的《登高》都展现了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前者更侧重于德行的描绘,而后者则通过个人的悲哀表达社会的动荡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岳珂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