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惠盍簪帖赞》

时间: 2025-01-01 13:00:34

公作隶古,与先汉侔。

发为书翰,顺涂挟辀。

公相孝宗,曾不少留。

归安一丘,始终休休。

我护淮饷,祖公前修。

登华信亭,步得江楼。

摩挲石题,瞻睇银钩。

风静鹊巢,月明沙鸥。

意公其来,偕造物游。

迹则不磨,心兮焉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洪文惠盍簪帖赞

公作隶古,与先汉侔。
发为书翰,顺涂挟辀。
公相孝宗,曾不少留。
归安一丘,始终休休。
我护淮饷,祖公前修。
登华信亭,步得江楼。
摩挲石题,瞻睇银钩。
风静鹊巢,月明沙鸥。
意公其来,偕造物游。
迹则不磨,心兮焉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歌颂了一位古代书法家的成就与品德。他的字如同古隶书一般,与汉代的书法相媲美。书信的内容顺畅而有力,他曾辅佐孝宗皇帝,深得宠信。回归故乡后,他安享晚年,惬意无忧。我负责淮河的赋税,继承了祖辈的美德。登上华信亭,步行到江楼,轻抚石上的题字,仰望天上的星星。风静如水,鹊鸟安居,月光照耀着沙滩上的鸥鸟。希望他能来,和我一起游历这个美好的世界。他的身影虽不再,但内心的追求却依旧。

注释:

  • 公作隶古:指这位书法家的作品风格如同古隶书,古隶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
  • 与先汉侔:与汉朝的书法相当。
  • 发为书翰:写作书信。
  • 顺涂挟辀:形容书法流畅自然,笔触有力。
  • 公相孝宗:指这位书法家曾辅佐孝宗皇帝。
  • 归安一丘:指他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 摩挲石题:轻轻抚摸石碑上的题字。
  • 瞻睇银钩:仰望星星的形象,银钩可能指星星的形状。
  • 意公其来,偕造物游:表达希望他能来,和我一起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岳珂,字子华,号谷城,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擅长诗词和书法,尤其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是对一位书法家洪文惠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朋友的怀念,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洪文惠书法的赞美,展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在宋代的延续与变迁。岳珂以"公作隶古"开篇,强调洪文惠的书法风格与古代书法相似,表明其艺术造诣之高。诗中不仅描绘了书法的美感,还融入了对历史的追溯与个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故乡的眷恋。

诗中多处使用自然意象,比如“风静鹊巢,月明沙鸥”,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希望洪文惠能与自己同游人间,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艺术的共鸣。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书法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采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公作隶古:说明洪文惠的书法风格古朴。
  2. 与先汉侔:强调其书法艺术与汉代相提并论。
  3. 发为书翰:指其书法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书信的实用。
  4. 顺涂挟辀:形容书法流畅自然。
  5. 公相孝宗:提及其曾辅佐皇帝的经历。
  6. 归安一丘:表达对故乡的归属感与安慰。
  7. 我护淮饷,祖公前修:表现个人责任与家族传承。
  8. 登华信亭,步得江楼:具体描绘游玩的场景。
  9. 摩挲石题,瞻睇银钩:抚摸题字,仰望星空。
  10. 风静鹊巢,月明沙鸥:描绘宁静的夜晚,展现自然美。
  11. 意公其来,偕造物游:表达希望朋友能一起游玩的愿望。
  12. 迹则不磨,心兮焉求:虽然朋友已离世,但内心的追求仍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钩”比喻星星,形象生动。
  • 对仗:如“风静鹊巢,月明沙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书法艺术展开,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追求,展现了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隶书:象征传统文化与历史。
  • 华信亭: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银钩:象征夜空中璀璨的星星,代表理想与向往。
  • 鹊巢、沙鸥: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岳珂
    • C. 杜甫
  2. “公作隶古”中的“公”指代谁?

    • A. 岳珂
    • B. 洪文惠
    • C. 孝宗
  3. 诗中提到的“风静鹊巢,月明沙鸥”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战争场景
    • C. 城市生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杜甫:描写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岳珂的《洪文惠盍簪帖赞》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体现了对友人和自然的思考,但岳珂更注重书法与艺术的结合,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 《岳珂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