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立秋后一夕)》

时间: 2025-01-06 14:11:17

暑云犹在,澄空欲变,入夜徘徊庭际。

新秋知是昨宵来,爱残月、纤纤西坠。

芭蕉老大,流萤衰倦,静里细观天意。

轻风未有半分凉,奈人道、今宵好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立秋后一夕) —— 张鎡 〔宋代〕

暑云犹在,澄空欲变,入夜徘徊庭际。
新秋知是昨宵来,爱残月纤纤西坠。
芭蕉老大,流萤衰倦,静里细观天意。
轻风未有半分凉,奈人道今宵好睡。

白话文翻译

炎热的云彩仍在,天空清澈却即将变化,夜晚我在庭院中徘徊。
新秋仿佛是昨夜悄然来临,令人怜惜的是那残月缓缓向西沉落。
芭蕉树已显得苍老,萤火虫也渐渐疲倦,静静地观察着天上的变化。
轻风中没有丝毫凉意,难道有人说今夜适合入睡吗?

注释

  • 暑云:指夏季的云朵。
  • 澄空:清澈的天空。
  • 庭际:庭院的边际。
  • 新秋:新秋季节的到来。
  • 残月:即将消逝的月亮。
  • 芭蕉:一种植物,常用于南方庭院。
  • 流萤:指萤火虫。
  • 天意:自然变化的意图或命运。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鹊桥仙”这一词牌名源于古代神话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故事,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象与这一主题相呼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鎡是宋代诗人,以擅长词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立秋后,正值季节交替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感受和对秋天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鹊桥仙(立秋后一夕)》是一首凝练而意境深远的词作。开篇以“暑云犹在,澄空欲变”描绘了夏秋交替的时节,暗示着天气的微妙变化。诗人借助细腻的观察,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接着提到“新秋知是昨宵来”,显示出新秋的到来是如此悄然无声,似乎不经意间便已降临,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与迅速。

“爱残月纤纤西坠”则通过描写残月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诗人用“芭蕉老大,流萤衰倦”描绘了秋天的萧瑟,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自然的轮回。最后一句“奈人道今宵好睡”,则带有一丝无奈和幽默,似乎在反问世人对美好夜晚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

整首词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细腻而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哲学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暑云犹在,澄空欲变:炎热的云彩依旧在,天空似乎要发生变化。
    • 入夜徘徊庭际:夜晚我在庭院中徘徊,感受周围的宁静。
    • 新秋知是昨宵来:新秋仿佛是昨夜悄然来临。
    • 爱残月纤纤西坠:令人怜惜的是那残月缓缓向西沉落。
    • 芭蕉老大:芭蕉树已显得苍老。
    • 流萤衰倦:萤火虫也渐渐疲倦。
    • 静里细观天意:静静地观察着天上的变化。
    • 轻风未有半分凉:轻风中没有丝毫凉意。
    • 奈人道今宵好睡:难道有人说今夜适合入睡吗?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如“流萤衰倦”。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对比来增强意象的表现力,如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到来的感慨,透过对自然变化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伤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暑云:象征着夏季的余温,传达出季节的交替。
  • 澄空:清澈的天空象征着新的开始。
  • 残月: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
  • 芭蕉:代表着秋天的萧瑟,暗示生命的循环。
  • 流萤: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易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新秋知是昨宵来”中的“新秋”指的是什么?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D. 春天

  2. 诗中的“芭蕉老大”暗示了什么? A. 芭蕉树的繁茂
    B. 芭蕉树的衰老
    C. 芭蕉花的开放
    D. 芭蕉的香味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秋天的感慨
    C. 对夏天的怀念
    D. 对冬天的恐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晏殊的《蝶恋花》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了秋天的景象,表现了对时光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细腻。
  • 晏殊的《蝶恋花》则通过花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轻快而惆怅的氛围,展现出对离别和思念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概论》

通过以上分析与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鹊桥仙(立秋后一夕)》这首词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