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馆》
时间: 2025-01-17 09:5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岫高低接太行,
吴江渺漠下沧浪。
秋城霜满苇花白,
夜馆月寒莎草黄。
芳苑鹿台初解佩,
故宫鸾阁尚鸣珰。
五湖一叶扁舟去,
十二西楼几夕阳。
白话文翻译:
楚地的山峦高低起伏,延绵与太行山相接;
吴江的水面宽广而渺远,流淌着沧浪。
秋天的城中,霜染白了芦花,
夜晚的馆中,月光冷清,莎草泛黄。
芳苑中的鹿台,刚刚解下佩饰,
故宫的鸾阁,依然传来悠扬的鸣声。
五湖之上,一只小舟正缓缓驶去,
十二层的西楼,映照着几缕夕阳。
注释:
字词注释:
- 楚岫:指的是楚地的山峦。
- 吴江:指的是江苏省的吴江,是江南水乡。
- 沧浪:指江河湖泊,象征宽广。
- 苇花:芦苇的花,秋天时节的象征。
- 莎草:一种水边植物,常用来装饰环境。
- 鹿台:古代一种祭祀或游玩的地方。
- 鸾阁:古代宫廷建筑,象征高雅。
- 扁舟:小船,象征游览、孤独。
- 夕阳:傍晚的太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鹿台和鸾阁分别代表流行文化中的高雅和神秘,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的生活。
- 五湖和十二西楼都是具有地域文化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地方风情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文景观的细腻描写。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与感悟。
创作背景: 《姑苏馆》创作于诗人旅居姑苏期间,受到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考。
诗歌鉴赏:
《姑苏馆》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江南的壮丽和幽静。首联“楚岫高低接太行,吴江渺漠下沧浪”中,诗人以地理的高低起伏和水面广阔的对比,描绘了楚地与吴江的自然风貌,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的“秋城霜满苇花白,夜馆月寒莎草黄”则转向了秋夜的宁静,白色的芦花与寒冷的月光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一种清冷而又美丽的氛围。此时,诗人似乎在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芳苑鹿台初解佩,故宫鸾阁尚鸣珰”则引入了人文的元素,鹿台的解佩与鸾阁的鸣声,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暗示着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五湖一叶扁舟去,十二西楼几夕阳”则以小舟的远行和西楼的夕阳为结尾,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形成了一种悠远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的深厚情感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岫高低接太行:描绘了楚地的山峦与太行山相连,形成雄伟的地势。
- 吴江渺漠下沧浪:展现吴江的辽阔与水的流动,给人以开阔感。
- 秋城霜满苇花白:通过霜染白芦花,表达秋天的萧瑟气氛。
- 夜馆月寒莎草黄:描写夜晚的寒冷与莎草的枯黄,增添了孤寂感。
- 芳苑鹿台初解佩:结合人文景观,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故宫鸾阁尚鸣珰:通过古建筑的鸣声,传达了历史的悠久。
- 五湖一叶扁舟去:小舟的远行象征着人生的旅途。
- 十二西楼几夕阳:夕阳的变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楚岫高低”和“吴江渺漠”,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内心的情感。
- 意象:山水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同时也隐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壮丽与宁静,体现自然的力量。
- 芦花:象征秋天与凋零,表达时间的流逝。
- 莎草:象征幽静的环境,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小舟:象征人生的旅程,表达孤独与远行的主题。
- 夕阳:象征时间的无常与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江”主要象征什么? A. 山川
B. 水域
C. 城市
D. 文化 -
“秋城霜满苇花白”中“霜”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凄凉
C. 快乐
D. 忧伤 -
诗中提到的“鹿台”代表了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历史文化
C. 个人情感
D. 社会风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姑苏馆》更强调人文情感,而《山居秋暝》则更倾向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情感,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文赏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