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时间: 2025-01-06 10:33:48

翠华临阙巷无人,曼衍鱼龙触眼新。

羽蝶低昂万人醉,木山采错九城春。

闲坊厌听粻煌鼓,晓漏犹飞{左车右历}辘尘。

谁解招邀狂处士,掺挝惊倒坐中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夕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翠华临阙巷无人,
曼衍鱼龙触眼新。
羽蝶低昂万人醉,
木山采错九城春。
闲坊厌听粻煌鼓,
晓漏犹飞左车右历辘尘。
谁解招邀狂处士,
掺挝惊倒坐中宾。

白话文翻译

元宵佳节,街道上人迹罕至,
五光十色的鱼龙灯笼映入眼帘,活力四射。
翩翩起舞的彩蝶在灯海中飞舞,令人陶醉,
木山的灯笼错落有致,仿佛春天的气息弥漫在九城之中。
闲暇的坊间,已厌倦那喧闹的鼓声,
清晨的时光,车辙声依然回荡在耳边。
谁能理解那狂放的文人,
在宴席中因舞蹈而惊慌失措的情景?

注释

  • 翠华:指装饰华美的灯笼,形容元宵节的灯会热闹场面。
  • 曼衍:形容舞动的样子。
  • 鱼龙:指鱼龙灯,元宵节时常见的灯笼。
  • 羽蝶:舞蹈中的彩蝶,象征轻盈与美丽。
  • 木山:指用木头做的山形灯笼。
  • 粻煌鼓:指节日中用来庆祝的鼓声。
  • 晓漏:指清晨的时光。
  • 狂处士:指不拘一格的文人或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婉约词风,其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他的词多描绘景色与人生哲理,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宵节时期,诗人在节日氛围中感受到人们的欢愉与热闹,表达了自己对节日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诗歌鉴赏

《元夕》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开篇的“翠华临阙巷无人”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宁静与空旷,随后转入热烈的场景,鱼龙灯笼的光影在夜空中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人们的欢愉。接着,诗中描绘了翩翩起舞的彩蝶,仿佛在庆祝春天的到来,表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后半部分的“闲坊厌听粻煌鼓”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喧闹场面的厌倦与思考,提醒人们在欢庆中也应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最后,诗人以“谁解招邀狂处士”结束,留下了对社会中狂放不羁文人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与哲理思考。整首诗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又蕴含了深刻的思索,体现了周邦彦作为词人的深邃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华临阙巷无人:描绘元宵节的街道,灯笼华美,但却静悄悄,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美感。
  2. 曼衍鱼龙触眼新:鱼龙灯笼在眼前舞动,带来新的视觉感受,表现节日的生机。
  3. 羽蝶低昂万人醉:舞动的彩蝶让观众沉醉,渲染出节日的欢乐。
  4. 木山采错九城春:木头制成的灯笼与春天的气息交融,暗示了节日的繁荣。
  5. 闲坊厌听粻煌鼓: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对喧嚣的鼓声产生疲惫,体现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6. 晓漏犹飞左车右历辘尘:清晨的车声与尘土,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不断的奔波。
  7. 谁解招邀狂处士:诗人对无法理解的狂放文人的质疑,反映了对自我与社会的思考。
  8. 掺挝惊倒坐中宾:最后的景象,通过狂欢中的失态,展现了人们在欢庆中的真实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鱼龙”比喻灯笼,形象生动。
  • 拟人:将蝴蝶赋予舞动的特性,增强了节日的动感。
  • 对仗:如“左车右历”,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元夕节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欢庆与喧嚣,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翠华:象征节日的华丽与生机。
  • 鱼龙:代表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与热闹气氛。
  • 羽蝶:象征美好与轻盈,带来欢乐的意象。
  • 木山:寓意春天的到来与节日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翠华”指的是什么? A. 灯笼
    B. 花朵
    C. 树木
    答案:A

  2. “羽蝶低昂万人醉”中的“羽蝶”象征什么? A. 暴风
    B. 欢乐
    C. 悲伤
    答案:B

  3. 谁被称为“狂处士”? A. 文人
    B. 普通人
    C. 官员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节日的情景与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乐观态度。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元夕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前者更注重节日的细腻描绘,后者则表达对人生的豪情与奔放,两者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