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黄钟)》
时间: 2025-01-04 08:5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都石黛扫晴山。
衣薄耐朝寒。
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
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城市,碧绿的山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我穿着轻薄的衣服,依然能抵挡早晨的寒意。
一夜之间,东风吹来,海棠花落,楼上我卷起帘子观看。
如今阳光明媚,温暖如洗,南边的街道上,马鞍也显得温暖。
往日的游赏园林,如今喜庆无风雨,春天的鸟儿报喜平安。
注释:
- 石黛:指深蓝色的山,给人以清澈的感觉。
- 衣薄:指穿的衣服轻薄,表示春季的温暖。
- 海棠花:一种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卷帘:卷起窗帘,表示欣赏外面的景色。
- 雕鞍:精美的马鞍,象征着春游的乐趣。
- 春鸟报平安:春天的鸟儿鸣叫,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和安宁。
典故解析:
“海棠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以象征美丽与短暂,诗人通过描绘花谢来表达对春天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南都”指的是南方的城市,如南京等地,代表着温暖的气候和丰富的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逸,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曲。他的词风清新婉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少年游(黄钟)》是周邦彦在春天时节创作的,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对往昔游赏的怀念。
诗歌鉴赏:
《少年游(黄钟)》以清新自然的描写和悠然自得的心态,展现了春天的美好。诗中通过对南都晴山、海棠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丽而温暖的春日氛围。开头的“南都石黛扫晴山”就直接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明的春日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衣薄耐朝寒”,则传达了春天乍暖还寒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美好春光的珍视。随着东风的吹来,海棠花的凋谢,作者在楼上卷起帘子,意外的感受到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惆怅。
而最后的“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则转为积极的描述,表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象,仿佛一切都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诗人以春鸟的鸣叫作为结尾,传达出一种安宁幸福的感觉,展现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由感伤到欢愉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周邦彦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都石黛扫晴山:描绘了南方城市的青山,色彩清新,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 衣薄耐朝寒:反映春寒料峭的天气,诗人虽然衣着轻薄,却能适应这样的气候。
- 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春风吹来,海棠花落,诗人从楼上看外面的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短暂美的感慨。
- 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暖雕鞍:转向春日的美好,阳光明媚,外出游玩的乐趣。
- 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回忆往昔的游赏,感到无风无雨的安宁,春鸟的鸣叫更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丽日明如洗”将阳光的明亮与洗净相比较,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如“南都石黛扫晴山”和“南陌暖雕鞍”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黛:象征着自然山水的美,清新而生动。
- 海棠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春鸟: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传达出一种希望与安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都”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城市
B. 南方城市
C. 西方城市 -
“海棠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丽与短暂
B. 冬天的寒冷
C. 秋天的丰收 -
诗中提到的“春鸟报平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安宁与希望
C. 忧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现对春天的思念与感慨。
- 苏轼的《春宵》: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悠闲。
诗词对比:
- 周邦彦与李清照都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但周的风格更倾向于清新婉约,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细腻与哀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的个性与风格对作品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周邦彦诗词研究资料
- 《宋词三百首》中的相关分析
- 诗词鉴赏与解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