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苏印和弟颖叔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2:20:08意思解释
换苏印和弟颖叔 其一
作者: 蒋之翰 〔宋代〕
原文展示:
耻向承平便拂衣,乡邦还得拥旌麾。
昔年曾预儿孙列,投老犹疑笔砚随。
忠义一门均许国,箕裘万石亦遭时。
朝廷虚日方圆任,功业当看帝载熙。
白话文翻译:
我羞于在太平盛世中轻易放弃自己的衣物,故乡的人民依然得以拥护旗帜。
往年我曾与儿孙一同列队,如今年老时仍然犹豫是否要带着笔砚。
忠义的家族都愿意为国家效力,富贵的家族也遭遇时运的变迁。
朝廷如今空虚而稳定,功业应当看帝王的兴盛。
注释:
- 承平: 指太平盛世。
- 拂衣: 放弃、离去。
- 乡邦: 家乡、故乡的国家。
- 旌麾: 旗帜和指挥。
- 儿孙列: 指曾经与儿孙一同参与的队伍。
- 投老: 年老时。
- 笔砚: 书写用的文具。
- 忠义: 忠诚与义务。
- 箕裘万石: 比喻富贵之家。
- 遭时: 遇到时代的变迁。
- 虚日方圆: 朝廷空虚而又稳定。
- 功业: 功绩和事业。
典故解析:
- 忠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常被用来指代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精神。
- 帝载熙: 可能指代历史上某位明君,象征着盛世的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之翰,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清新而富有情感,擅长抒情和咏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相对平稳之时,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的怀疑,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耻向承平便拂衣”表明诗人不愿在太平盛世中轻易放弃自己的志向,展现了一种忠诚于国家、责任重于一切的情怀。他通过“乡邦还得拥旌麾”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责任,强调了个人与家乡的联系。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往昔与儿孙并肩作战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同时也反映出在年老时对往日的怀念与不舍。整首诗在忠义与个人情感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耻向承平便拂衣”: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不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放弃责任是一种耻辱。
- “乡邦还得拥旌麾”:强调了故乡人民的团结与支持。
- “昔年曾预儿孙列”:回忆往昔,诗人与家人一起参与国家事务。
- “投老犹疑笔砚随”:年老时仍在思考是否继续追求文人理想。
- “忠义一门均许国”:表达了家族成员都有为国服务的意愿。
- “箕裘万石亦遭时”:富贵之家也在历史的变迁中受到影响。
- “朝廷虚日方圆任”:指朝廷在稳定中仍有空虚之感。
- “功业当看帝载熙”:强调功业的成就应当依赖于明君的治国方略。
修辞手法:
- 对仗: “忠义一门均许国,箕裘万石亦遭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 “笔砚随”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对故乡的情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揭示了个人在国家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意象分析:
- 衣: 代表身份与责任。
- 旌麾: 象征着国家与荣誉。
- 笔砚: 代表文人理想与追求。
- 忠义: 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耻向承平便拂衣”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 B. 对放弃责任的耻辱感
- C. 对个人舒适生活的向往
-
“乡邦还得拥旌麾”中“拥旌麾”的意思是:
- A. 拥护国家
- B. 敬仰先贤
- C. 拥抱和平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秋夕》 -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忧国忧民的情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都有对历史与个人的深刻反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