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0:0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戡定兵戈古所难,盛名何啻重于山。
收身矢石征诛外,放意林泉杳霭间。
曾是神龙犹解蛰,岂惟飞鸟会知还。
上方当宁思元老,正恐询谋未许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吕忠穆公的敬仰与思索。古代的兵戈之事难以平定,而他的盛名却重如高山。虽然曾以矢石征讨外敌,现今却愿意隐居于林泉之中,享受宁静的生活。曾经是神龙的他,虽然懂得蛰伏的道理,但飞鸟归来并非易事。如今应该更加思念那些元老,生怕在询问谋略时没有时间闲聊。
注释:
- 戡定:平定、镇压。
- 兵戈:指战争。
- 矢石:箭矛,象征武力。
- 杳霭:指云雾缭绕的样子,形容环境的幽深。
- 神龙:比喻有才干的人。
- 蛰:隐伏,指动物在冬季的休眠状态。
- 元老:指年长的有经验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邃,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风常以豪放和沉稳著称,善于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刻,吕忠穆公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受到后人的推崇。诗中表达了对吕忠穆公退隐生活的向往与对其过往英勇事迹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沉稳的语气表达了对吕忠穆公的赞美与思考。首句“戡定兵戈古所难”点明了诗的主题,表现出古代战争的艰难与复杂。而“盛名何啻重于山”则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吕忠穆公的伟大和其卓越的影响力。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他从征战归来,选择隐居于山林的选择,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的“曾是神龙犹解蛰”蕴含着对吕忠穆公才华的认可,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即使是有才之士,也需懂得隐忍与蛰伏的智慧。最后两句将目光转向未来,诗人对元老的思念与担忧,体现了对国家与政治的关注,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经验的重视。
整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使得诗意更加深刻,情感也更加饱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戡定兵戈古所难:平定战争是古往今来的难事。
- 盛名何啻重于山:他的名声何其高大,犹如巍峨的高山。
- 收身矢石征诛外:他曾凭借武力征讨外敌。
- 放意林泉杳霭间:现今他则选择在山林间安静生活。
- 曾是神龙犹解蛰:他曾是如神龙般的人物,懂得隐忍的道理。
- 岂惟飞鸟会知还:难道只有飞鸟才会知道归来吗?
- 上方当宁思元老:现在应当平静下来,思念那些老前辈。
- 正恐询谋未许闲:正怕在寻求谋略时没有时间闲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吕忠穆公比作神龙,体现其卓越。
- 对仗:如“盛名何啻重于山”与“收身矢石征诛外”,形成韵律美感。
- 夸张:强调其名声的巨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吕忠穆公的敬仰与思考,表达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及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经验与政治智慧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龙:象征着卓越与潜能。
- 林泉:代表自然与宁静。
- 飞鸟:象征自由与归属感。
- 元老:代表智慧与经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戡定兵戈古所难”是什么意思?
- A. 战争平定容易
- B. 战争平定困难
- C. 战争与和平无关
- D. 战争不可避免
-
诗中的“神龙”指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有才华的人
- C. 自然现象
- D. 传说中的神话生物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 《春江花月夜》:在抒情中表现人对历史与自然的共鸣。
这些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意象与情感上与《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形成了有趣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