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时间: 2024-09-19 20:43: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作者: 崔中 〔宋代〕
自己阳生,正是中虚,静极动时。
默地雷微震,冲开玉户,天心朗彻,放下帘帏。
真火冲融,灵泉复凑,不昧谷神何险危。
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
中中二土成圭。意眷恋浓如母护儿。
这恍惚真容,不空不色,窈冥妙象,无识无知。
命住丹圆,全真体道,奋志精修休自迟。
收功了,把三才全理,一贯全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内心的静谧与外界的动荡之间的关系。诗中提到的“自己阳生”象征着生命的自我觉醒,而“静极动时”则暗示着在极度安静中孕育着变化的可能。“默地雷微震”暗指内心的波动与感悟,接着提到“天心朗彻”,意味着心灵的明亮与清晰。
“真火冲融,灵泉复凑”描述了内心的真实与灵动,表达了对自然本源的感悟。“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以自然景象来比喻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壮丽。接下来的“中中二土成圭”则可以理解为天地的和谐与统一。
最后几句提到“命住丹圆,全真体道”,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圆满与统一,表达了追求真理与内心平和的决心。
注释
- 阳生:指生命的自我觉醒,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中虚:表示内心的宁静,达到一种空灵的状态。
- 默地雷微震:比喻在无声的状态中感受到内心的波动。
- 天心朗彻:形容心灵的明亮与清晰。
- 真火:象征真实的内在火焰,代表生命的活力。
- 灵泉:指内在灵性的泉源,象征灵感与智慧。
- 三才:指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
- 丹圆:道教中的“丹”象征内丹,表示修炼的圆满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注重内心的修炼与对宇宙的思考,融汇了道教与儒家的思想。
创作背景
《沁园春》是崔中在修行过程中对自然与内心的感悟,反映了宋代对道教思想的重视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沁园春》是一首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内心体验交织在一起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宇宙的感悟,强调了内心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诗人以“阳生”开篇,意在表达人生的自我觉醒,而后通过“静极动时”的对比,展示了内外世界的关系,暗示在静谧中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接下来的意象如“默地雷微震”“天心朗彻”,生动地描绘了内心的波动与明晰,揭示了内在的真实与灵动。
“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通过对壮丽自然的描绘,展示了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力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既有内心的宁静,也有对外界的深刻观察,最后以“收功了,把三才全理,一贯全归”收尾,表达了对修行成果的自豪与对宇宙真理的归属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己阳生,正是中虚,静极动时。
自我觉醒,与内心的宁静相结合,暗示在平静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动荡。 -
默地雷微震,冲开玉户,天心朗彻,放下帘帏。
内心的微妙波动和领悟,象征着打开内心的窗户,迎接明亮的思想。 -
真火冲融,灵泉复凑,不昧谷神何险危。
真实的内在激情与智慧的结合,让人不畏艰难险阻。 -
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
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壮丽仿佛同一气象,展现出一种壮观而和谐的画面。 -
中中二土成圭。意眷恋浓如母护儿。
强调天地的和谐与个人情感的深厚,犹如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
这恍惚真容,不空不色,窈冥妙象,无识无知。
描述一种超越形象的真理状态,体现出一种无我无知的境界。 -
命住丹圆,全真体道,奋志精修休自迟。
修行达到圆满,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与内心的坚定。 -
收功了,把三才全理,一贯全归。
表达修行的成果与对宇宙真理的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感受,如“如母护儿”。
- 对仗: 诗句中使用对仗手法来增强节奏感。
- 象征: “真火”“灵泉”象征内在的真实与灵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生: 自我觉醒,象征生命的活力。
- 真火: 内在真实的激情,象征生命的能量。
- 灵泉: 内在智慧的源泉,象征灵性的启迪。
- 三川龙跃,九万鹏飞: 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力量,象征无限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阳生”在诗中指什么?
- A. 自我觉醒
- B. 自然现象
- C. 人生苦难
- D. 内心平静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真火”象征着__。
-
判断题: 诗中强调内心宁静与外界动荡之间的关系。 (对/错)
答案
- A
- 内在真实的激情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崔中的《沁园春》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思考,但崔中的诗更强调道教的内在修炼,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偏向于对人生的感慨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道教与文学》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