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怀古三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03:5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梁怀古三首 其二
承培元 〔清代〕
检点当年定汴京,喁喁海宇庆升平。
如何黄盖陈桥拥,旋见青衣绝汉行。
花石已先倾半壁,金牌况复坏长城。
千秋误国和戎议,往事高悬一鉴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回想当年如何稳定汴京,海内外都在庆祝这一和平盛世。
然而,黄盖在陈桥之事中拥护叛乱,随即看到青衣人绝对反对汉朝的行径。
花石山早已倾斜了半边,金牌的威严更是坏了长城的防护。
千秋以来,误国的和戎之议,往事如同高悬的明镜。
注释
字词注释
- 检点:回顾、审视。
- 喁喁:喧哗的样子,形容欢庆的声音。
- 黄盖:东汉末年人物,曾以火攻计策帮助孙权。
- 陈桥:指陈桥驿,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 青衣:指反叛者,特别是指反对汉朝的势力。
- 花石:指花石山,象征着自然的沉沦。
- 金牌:古代的权威象征,此处指代政权的崩溃。
- 和戎:指的是和敌人议和的行为。
- 鉴明:明镜,象征反思与警示。
典故解析
- 黄盖与陈桥:引自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黄盖以火攻之计反叛曹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火攻计”的象征。
- 千秋误国:指历史上的错误决策导致国家的动荡与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承培元,清代诗人,擅长古诗,诗风多表现历史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回忆历史事件,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大梁怀古三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往事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开篇便以“检点当年”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诗人对“汴京”的庆幸与安定感充满了感慨,然而随即转入对历史人物黄盖的批判,体现出对忠诚与叛变的复杂心情。诗中提到“青衣绝汉行”,不仅是对历史的叹息,更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揭示出国家的裂痕与动荡。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花石已先倾半壁”和“金牌况复坏长城”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国家的危机感。这里的“花石”和“金牌”象征着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最后一句“千秋误国和戎议”,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冷静总结,虽历经千秋,却始终在重复着相似的错误,显示出一种无力感与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检点当年定汴京:回首当年如何稳定了汴京的局势。
- 喁喁海宇庆升平:四海之内都在欢庆这个和平的盛世。
- 如何黄盖陈桥拥:黄盖在陈桥之事中拥护了对抗汉朝的力量。
- 旋见青衣绝汉行:不久便看到反对汉朝的青衣之人行动。
- 花石已先倾半壁:花石山早已倾斜,隐喻国家的衰败。
- 金牌况复坏长城:金牌的权威也因而崩溃,象征国家的防线被攻破。
- 千秋误国和戎议:长久以来的错误决策使国家陷入困境。
- 往事高悬一鉴明:过去的事件如同明镜,警示后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通过“花石”和“金牌”等意象,传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与警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顾汴京的历史,探讨了忠诚与叛变、辉煌与衰败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汴京:象征着权力与繁荣。
- 黄盖:象征忠诚与叛变的复杂性。
- 青衣:代表反叛与动荡。
- 花石:象征自然和国家的衰败。
- 金牌:代表权威和崩溃的制度。
- 长城:象征防御与国家的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盖”是哪个历史事件中的人物?
A. 火攻曹操
B. 卧龙凤雏
C. 桃园三结义
D. 黄巢之乱 -
“千秋误国和戎议”中的“和戎”指的是什么?
A. 和敌人交战
B. 和敌人议和
C. 和朋友聚会
D. 和亲人团聚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承培元的《大梁怀古三首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但前者更侧重历史的反思,后者则更多地聚焦当下的困境与个人的感受,展示出不同的历史观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历史与诗歌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