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篱处处雪成窝,
牢闭柴荆断客过。
叶贵蚕饥危欲死,
尚能包裹一丝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冬天的景象,篱笆外的雪像窝一样堆积,柴门紧闭,客人无法通行。蚕儿因为饥饿而濒临死亡,但它们仍然能够把一丝丝的丝线包裹在蚕茧中。
注释:
- 隔篱:指在篱笆的另一边。
- 雪成窝:雪堆积得像窝一样,形象描绘雪的厚度。
- 牢闭:紧紧关闭,形容柴门不让人通行。
- 柴荆:柴和荆条,组成了篱笆的材料。
- 蚕饥:蚕因饥饿而痛苦。
- 欲死:形容蚕的危急状况。
- 尚能:仍然能够,表明在极端困境中依然有能力。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艰辛的感悟,折射出诗人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淹,号石湖,江苏常州人。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田园生活、自然景观及社会百态,富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晒茧》创作于南宋时期,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诗中通过描绘蚕的生死与自然环境的寒冷,反映了农民在自然和社会压迫下的无奈与坚韧。
诗歌鉴赏:
《晒茧》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冬季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界的严酷和生命的脆弱。诗的开头“隔篱处处雪成窝”,通过“雪”这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仿佛连生命都被这无情的寒冬所压抑。接下来的“牢闭柴荆断客过”,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在严酷环境面前的无奈,门的闭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情。
在诗的后两句中,焦点转向蚕,描绘了它们在饥饿与寒冷中挣扎求生的景象。“叶贵蚕饥危欲死”展现了蚕因食物稀缺而濒临死亡的绝境,而“尚能包裹一丝窠”则表现出了蚕在困境中依然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韧性。这种强烈的对比,既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生存的希望。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读来令人深思。在严酷环境中,尽管生命面临绝境,仍有一丝希望的存在,正如蚕在包裹丝线时,依然不放弃生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篱处处雪成窝:通过“雪”体现出冬季的寒冷和孤寂,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凄冷。
- 牢闭柴荆断客过:表现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被隔绝,无法互通有无,暗示了社会的隔阂。
- 叶贵蚕饥危欲死:描绘了蚕因缺乏食物而面临生死危机,象征着生存的艰辛。
- 尚能包裹一丝窠:尽管身处困境,蚕依然在拼搏,展现了生命的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喻成窝,形象地描绘了雪的厚重。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
- 拟人:赋予蚕以情感,使其在绝境中仍有生命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反映了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存与希望的深刻思考。诗人的情感贯穿始终,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柴荆: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和无情。
- 蚕:象征生命的脆弱、坚持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雪成窝”指的是什么?
- A. 雪堆积成窝
- B. 雪花飘落
- C. 雪花融化
- D. 雪鸟筑巢
-
“牢闭柴荆”暗示了什么?
- A. 门紧闭,无法通行
- B. 门敞开,欢迎客人
- C. 门坏了,无法使用
- D. 门被风吹开
-
蚕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 A. 富饶与幸福
- B. 脆弱与希望
- C. 美丽与优雅
- D. 活力与生机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但更侧重于战争对生活的影响。
- 《静夜思》:通过月光的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