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14 16:19:58

玉箫惊报同云重。

仍怪金瓶冻。

清明将近雪花翻。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

王孙沈醉狨毡幕。

谁怕罗衣薄。

烛灯香雾两厌厌。

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玉箫惊报同云重。
仍怪金瓶冻。
清明将近雪花翻。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

王孙沈醉狨毡幕。
谁怕罗衣薄。
烛灯香雾两厌厌。
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将至时,寒意依然存在的情景。一曲玉箫声响,仿佛在告诉人们阴云密布,天气依然寒冷。人们也因此感到惊讶,金瓶里的水都结冰了。清明节快到了,雪花却在空中飞舞,谁能想到海棠花已经消瘦,柳丝也显得寒冷。王孙们在狨毡的帐幕下沉醉,谁会在意那薄薄的罗衣呢?烛光下,香雾弥漫,令人感到厌倦,似乎有一个人默默愁苦,眉头紧锁。

注释:

  1. 玉箫:古代的一种乐器,声音清脆,常用来传递消息。
  2. 金瓶:象征温暖的物件,借指盛水的器具。
  3. 清明:指节气,通常在每年4月5日左右,是春天的象征。
  4. 王孙:指世家子弟,含有一种悠闲、奢侈的生活方式。
  5. 狨毡幕:一种奢华的帐篷。
  6. 罗衣:薄纱衣物,轻盈但不保暖。
  7. 烛灯香雾:烛光和香烟交织,营造出一种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云溪,江苏常熟人,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诗人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虞美人》是一首富有情感与意象的诗,范成大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来临时的矛盾与挣扎。诗的开头以“玉箫惊报同云重”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寒冷之间的冲突,给人一种寒意未尽、春意难寻的感觉。随着清明的临近,雪花依然飞舞,海棠的消瘦和柳丝的寒冷,暗示着春天的迟缓,春花秋月的无常。

而“王孙沈醉狨毡幕”则展现了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王孙们在享乐中恍若无物,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隔阂。最后几句通过“烛灯香雾”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内心的愁苦。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同时,透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亦是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箫惊报同云重:通过乐器的声音传达信息,暗示天气阴沉。
  2. 仍怪金瓶冻:对寒冷的无奈与惊讶。
  3. 清明将近雪花翻:即将到来的春天与冬天的最后挣扎。
  4. 不道海棠消瘦柳丝寒:反映春天未能如愿,植物的凋零与寒意。
  5. 王孙沈醉狨毡幕:描绘奢华生活,暗示人们对现实的逃避。
  6. 谁怕罗衣薄:即使衣物单薄,人们也无所畏惧,沉浸在享乐中。
  7. 烛灯香雾两厌厌:烛光和香雾交织,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8. 仿佛有人愁损上眉尖:最后一句带出一种忧伤的情感,仿佛有人因春天的迟迟而感到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玉箫”传达消息,将自然与人事结合。
  • 拟人:雪花翻飞,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迟到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箫: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传递。
  • 雪花:代表冬季的寒冷与春天的矛盾。
  • 海棠、柳丝:象征春天的美好与脆弱。
  • 烛灯香雾: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虞美人》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王孙沈醉狨毡幕”中的“王孙”指的是? A. 国王的儿子
    B. 富家子弟
    C. 平民
    D. 官员

  3. 诗中提到的“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气? A. 春分
    B. 秋分
    C. 清明节
    D. 夏至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春天,感情细腻,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与对往事的回忆。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