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生百兽低,欲吼空山夜。
疑是天目岩,飞来此山下。
白话文翻译:
风吹动了百兽,发出低沉的声音,仿佛在夜空中想要吼叫。
我疑心这是天目山的猛兽,飞到了这座山的山脚下。
注释:
- 风生:风吹起,带动。
- 百兽:指各种野兽。
- 欲吼:想要吼叫。
- 空山:空旷的山林。
- 天目岩:指天目山,古时称为天目,因山形如目而得名,位于浙江省。
- 飞来:形容野兽迅速移动,像飞来一样。
典故解析:
“天目岩”是指天目山的一处著名山岩,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在此吟咏,描绘自然景观,表达情感。在古代文学中,山与兽的结合常常引发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1498- 约 1576),明代诗人,字士杰,号阮亭,浙江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高启的游历中,可能是在游览姑苏地区的过程中,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而作。明代时期,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越来越受到重视。
诗歌鉴赏:
《师子峰》通过简练的语言描摹了一个特定的自然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山林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开篇“风生百兽低”便勾勒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风声与兽音交织,给人以耳边低沉的回响,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山野之中。这种声音有种潜在的力量,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灵在夜晚的秘密。紧接着“欲吼空山夜”,则将这种潜在的力量描绘得更加生动,野兽的吼叫仿佛随时可能爆发,令人感到一种紧迫与惊悚。这种情绪的转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然的威严与神秘。最后一句“疑是天目岩,飞来此山下”,将诗意引向一种个人的思考,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索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神秘力量的疑惑与感慨。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高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更通过音韵的变化、意象的交融,传达了一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突显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生百兽低:风声起,百兽在低声咆哮,暗示自然界的生机与神秘。
- 欲吼空山夜:百兽似乎在夜晚想要吼叫,传达出一种潜在的紧迫感。
- 疑是天目岩:诗人怀疑这些声音来自天目山,表现出其对山的独特印象与对自然的敬畏。
- 飞来此山下:描绘出一种动态的场景,仿佛野兽在迅速地移动,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欲吼”将野兽的情感拟人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度。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音韵和谐,给人以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借用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风:象征着变化与生命力。
- 百兽:自然界的生灵,代表着生命的多样性。
- 空山:象征着宁静与深邃,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 天目岩:代表着历史与文化,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兽”指的是什么?
- A. 只有一种动物
- B. 各种野兽
- C. 家禽
-
“风生百兽低”中的“生”字可以理解为?
- A. 产生
- B. 启动
- C. 死亡
-
“疑是天目岩”中提到的“天目”是指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浙江
- C. 山东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写了自然景色,强调山的雄伟与自然的神秘,而高启的《师子峰》则更多关注于自然声音的细腻描绘。两者在意象及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