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杂咏 剑池》
时间: 2025-01-14 17:27: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姑苏杂咏 剑池
作者:高启
干将欲飞出,岩石裂苍矿。
中间得深泉,探测费修绠。
一穴海通源,双崖树交影。
山中多居僧,终岁不饮井。
杀气凛犹在,栖禽夜频警。
月来照潭空,云起嘘壁冷。
苍龙已何去,遗我清绝境。
听转辘轳声,时来试幽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剑池的景色与氛围。干将剑想要飞出,岩石裂开露出苍青的矿石。池中间有深泉,探测水源的工具费尽心力。这里有一个通往大海的水源,双边的悬崖上树影交错。山中多有僧人,整年不喝井水。虽然杀气仍然存在,栖息的鸟儿在夜晚频频警觉。明月照耀着空荡的潭水,云气飘起,壁上呼啸着寒冷的气息。苍龙已不知去向,留给我的只有这清幽绝尘的境地。听那转动的辘轳声,适时来品尝幽静的茶。
注释
- 干将:传说中的名剑,象征着武器与力量。
- 飞出:指剑的出鞘或剑气四溢。
- 苍矿:青色的矿石,指岩石的颜色。
- 深泉:深邃的泉水,是自然之灵秀的象征。
- 修绠:探测水源的工具,形容探测的艰难。
- 双崖:两侧的悬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 栖禽:栖息的鸟类,象征自然生灵。
- 杀气:指战争或斗争的气息,暗示过往的动荡。
- 月来:明月照耀,营造出清冷幽静的氛围。
- 清绝境:清幽绝尘的境地,暗示与世隔绝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 1544年)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号浣沙,山西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融入个人的哲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高启的旅行或游历期间,剑池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遗迹的地方。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与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姑苏杂咏 剑池》是高启的一首佳作,通过对剑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心的沉静。诗中开头以“干将欲飞出”引入,象征着一种力量渴望挣脱束缚,野心勃勃。然而,接下来的“岩石裂苍矿”则暗示了这股力量在自然面前的无奈,岩石的坚硬与深泉的隐秘让人感受到一种压迫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了人类存在的痕迹,山中僧人“终岁不饮井”,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似乎是在逃避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而接下来的“杀气凛犹在,栖禽夜频警”则突显出环境的紧张与不安,鸟儿警觉的姿态映射出人心的警惕与不安。
最后几句则转向一种哲学的思考,月光照耀下的潭水显得格外清冷,似乎在与苍龙的消逝对话,留下的是一种清绝的境地。转辘轳的声音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生活的宁静可贵,但始终要面对现实的喧嚣与生活的琐碎。
整首诗在意境的营造上层次分明,情感丰富,体现了高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干将欲飞出:开篇即提到干将剑,象征出鞘的力量。
- 岩石裂苍矿:岩石的坚硬与矿石的美丽形成对比,暗示潜在的美与力量。
- 中间得深泉:深泉象征自然的智慧与灵性。
- 探测费修绠:探测水源的艰难,表现出寻求真理的过程。
- 一穴海通源:水源的丰富性,象征生命的源泉。
- 双崖树交影:树影交错,体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 山中多居僧:隐喻人们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 终岁不饮井:即使干渴也不愿饮用井水,表明一种选择。
- 杀气凛犹在:社会动荡的暗示,人与自然的紧张。
- 栖禽夜频警:鸟类的警觉反映出环境的危机感。
- 月来照潭空:明月照耀,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 云起嘘壁冷:云气升起,带来寒冷,暗示孤寂。
- 苍龙已何去:苍龙的消失,象征力量的失落。
- 遗我清绝境:留下清幽的境地,反映对宁静的追求。
- 听转辘轳声:辘轳声打破宁静,暗示生活的琐碎。
- 时来试幽茗:品茶的悠然,体现诗人内心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干将欲飞出”比喻力量与野心。
- 拟人:如“栖禽夜频警”,鸟类被赋予警觉的人性特征。
- 对仗:如“月来照潭空,云起嘘壁冷”,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高启通过对剑池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心在动荡中所承受的压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干将:象征力量与英雄气概。
- 深泉:象征智慧与灵性。
- 双崖:象征自然美的对称与和谐。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潭水:象征内心的清澈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干将”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名剑
C) 一种水
D) 一种工具 -
诗中提到的“山中多居僧”反映了什么意图?
A) 追求世俗
B) 逃避现实
C) 享受繁华
D) 争夺资源 -
“月来照潭空”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A) 明亮
B) 黑暗
C) 寂静
D) 喧闹
答案
- B) 名剑
- B) 逃避现实
- C) 寂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 高启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描绘自然方面各有特色,高启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哲思,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迈与奔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