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杂咏 灵岩寺》

时间: 2025-01-06 10:44:51

闲上香台望下方,渔村樵坞尽苍苍。

倾城人远苔生径,归寺僧稀叶满廊。

云散池边留塔影,雨来阁外失湖光。

废兴皆幻何须问,独自吟诗送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上香台望下方,渔村樵坞尽苍苍。
倾城人远苔生径,归寺僧稀叶满廊。
云散池边留塔影,雨来阁外失湖光。
废兴皆幻何须问,独自吟诗送夕阳。

白话文翻译:

在香火缭绕的香台上闲坐,向下望去,渔村和樵夫的小屋都在远处显得模糊。
城中人迹稀少,青苔长满了小路;归来的僧人不多,叶子已满了走廊。
云彩散去,池边留下塔的影子;雨水降临,阁外的湖光也随之消失。
兴废皆是幻影,无需去追问,独自吟诗送走夕阳的余辉。

注释:

  • 闲上香台:在香火台上悠闲地坐着。
  • 渔村樵坞:渔村和樵夫的小屋。
  • 倾城人远:城里的人稀少,远离。
  • 苔生径:青苔长满了小路。
  • 归寺僧稀:回到寺庙的僧人很少。
  • 叶满廊:走廊里满是落叶。
  • 云散:云彩散去。
  • 塔影:塔的影子。
  • 失湖光:湖水的光景消失。

典故解析:

  • 香台:通常指佛教寺庙中的祭祀台,象征着宗教的宁静与安详。
  • 苔生径:表达时间的流逝与无人问津的荒凉感。
  • 废兴皆幻:反映人生的无常,强调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字孟容),明代诗人,生于1487年,卒于1538年。他是明代一位重要的诗人,以咏物、咏景见长,擅长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姑苏杂咏 灵岩寺》写于高启游历时,灵岩寺是他在游历中所到之处,此诗表达了作者在寺庙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灵岩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闲上香台”引入,表现出一种悠闲的心态,接着通过描绘渔村和樵坞的苍苍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对比,描绘了远离城市喧嚣后,回归寺庙的清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云散池边留塔影,雨来阁外失湖光”两句,通过景色的变化,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同时,诗的结尾“废兴皆幻何须问,独自吟诗送夕阳”则表达了一种对人生起伏的淡然态度,强调了自我陶醉于诗歌与自然之中的满足感。

整首诗既有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体现了高启超凡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闲上香台望下方:在香火缭绕的香台上,闲适地向下观看。
  2. 渔村樵坞尽苍苍:远眺渔村和樵夫的小屋,都变得模糊而苍翠。
  3. 倾城人远苔生径:城里的人稀少,青苔已经覆盖了小路。
  4. 归寺僧稀叶满廊:归来的僧人稀少,走廊里满是落叶。
  5. 云散池边留塔影:云彩散去,池边留下塔的影子。
  6. 雨来阁外失湖光:雨水降临,阁外的湖光也随之消失。
  7. 废兴皆幻何须问:兴亡都是幻影,何必去追问?
  8. 独自吟诗送夕阳:我独自吟咏诗句,送走夕阳的余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世的兴废比作幻影,强调其无常。
  • 对仗:如“云散池边留塔影,雨来阁外失湖光”,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运用了香台、渔村、塔影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于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香台:象征着宗教与精神寄托。
  2. 渔村:代表着宁静的生活方式。
  3. 塔影:象征着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4. 夕阳: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闲上香台”指的是什么地方? A. 渔村
    B. 香火台
    C. 阁楼

  2. 诗中提到的“苔生径”表达了什么意境? A. 生机勃勃
    B. 荒凉与无人问津
    C. 热闹繁华

  3. 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A. 对世事的执着
    B. 对人生的淡然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 张继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高启的《灵岩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都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高启更加强调人生的无常与淡然,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